不要再叫台灣對中國保證什麼,中國才是需要承諾保證會遵守國際秩序的一方!

3/7/2024

【不要再叫台灣對中國保證什麼,中國才是需要承諾保證會遵守國際秩序的一方!】 二月底時,《外交事務》上刊登了一篇文章《Scared Strait》,由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台灣政策倡議主任郭泓均(Raymond Kuo)等人撰寫,回應12月葛來儀(Bonnie Glaser)與幾位大咖台美關係學者針對「如何有效嚇阻中國」的文章《Taiwan and the True Sources of Deterrence》。 在葛來儀等人的文章中,內容主要是呼籲台灣應該對中國提出更多「可信賴的保證」(credible assurance,例如廢除「台獨黨綱」),以避免進一步的衝突升級。郭泓均提出反駁與質疑,並認為葛來儀文章中不合理觀點的會產生反效果的政策建議錯誤。這些論點與觀測站前陣子的投書動機不謀而合,以下是我們對該文的重點摘要: ▍對「安全困境」的預設謬誤 郭泓均等人並不同意中國、美國與台灣都處於「安全困境」,認為這種說法至少並不適用於中國與台灣。所謂的安全困境,是指當一個具有防禦意識的國家試圖加強自身的安全能力(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增強其軍事實力),但在不經意間讓其他國家覺得不安全,造成軍事上的競賽,而可能進一步螺旋式升級後,使雙方最終選擇開戰。 但這種安全困境的概念並不適用於中國與台灣的情況。因為在習近平領導下,中國控制台灣的政策意圖明確,這與台灣的防禦行動無關,中國並不會因為台灣提高或是降低其防禦行動而改變政策(編按:畢竟台灣也沒有要反攻大陸了。台灣再怎麼樣做軍備也只是要防禦)。所以,面對這樣侵略意圖明確的中國,台灣不需要向其提供什麼保證,因為再怎麼保證,中國也不可能放棄統一台灣;相反地,台灣需要展現實力,讓對方知道一旦使用武力的話一定會付出極高代價,否則只會招致進一步的侵略。 ▍將「美台行為」與「中國挑釁」錯誤對等 葛來儀等人的文章做出了一種錯誤的對比:認為美國和台灣的政治行動(如官員訪問或言論失誤)與中國的軍事挑釁一樣,都會對和平造成了傷害。然而,事實上,與美國或台灣的言論或互動相比,中國近年來頻繁進行大規模軍演和模擬封鎖台海,以及在空中和海上的灰色地帶作戰,這些行為都證明了中國才是主要的威脅、挑釁者。 美國與台灣間的互動,其實都屬正常國家之間的互動範疇。經貿交流、(為維持防禦)軍事交流等,這些都再正常不過了。且都不影響區域和平,不影響其他國家。反觀中國在南海的擴張行動,則是直接挑戰周邊國家的主權。而且,中國與他國簽訂具約束力的協議非常少,是最不受約束、最有能力反悔的一方,因此中國理應提供更多的保證以及遵守國際規則,否則應該是由中國來承擔後果。 ▍「保證優先」的方法已被證明無效 長達數十年的華府政策,透過政治、經濟及安全方面與中國的接觸,並未阻止中國變得更加軍事化且願意接受國際規範,反而使中國更加大膽,不僅增加了其軍事實力,還使其更想要挑戰現有的國際規範。這證明了,不管提供再多的保證、誘因、各種多邊或雙邊的機制給中國,都不可能讓他們放棄擴張。 ▍對美國政策的建議 面對中國軍事能力和侵略性日益增長的現實,美國長久以來對兩岸關係的處理方式需要重新評估與調整。郭泓均等人提出的建議強調了,美國的對華政策需要進行根本性的改變:包括加強與台灣的雙邊軍事合作、將兩岸安全問題國際化,以及明確表明美國對和平解決台灣地位的堅定要求。 重點在於:一旦給出不帶有相互承諾的保證,也就是,在沒有辦法要求「中國也給出可信的保證」這樣的狀況之下,單方面的要求台灣給出保證,充其量只是要求台灣不斷放棄原有的立場,而這將鼓勵中國進一步的侵略行為,而不是和平。若真的要嚇阻中國,靠的不是要去給中國什麼樣的保證,而是必須向中國明確強調其侵略行為會有嚴重的後果。 ▍結語 該文認為,當面對決心和能力兼具的對手如中國時,未獲得回應的單方面保證很容易被視為讓步與退縮,這不但無助於緩和緊張局勢,反而可能進一步鼓勵對方的侵略性行為。因此,美國的政策應著重於建立一個既能威懾對手,也能在必要時對侵略行為作出強有力回應的框架,從而保護台灣的安全並維持區域穩定。我們對於這樣的觀點,不能同意更多! → 全文閱讀連結: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scared-strait → 觀測站Ting投書連結:https://thediplomat.com/2023/12/taiwan-strait-tensions-dont-blame-the-victim/

觀測站觀點分析

美國台灣觀測站的共同編輯和專家分析世界新聞大事對美國與台灣的衝擊。從地緣政治、國防安全、和選舉動態,到經濟、科技、與文藝趨勢,給您最新鮮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