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後局勢:國會以及可能的外交人事案】

11/9/2020

. 美國大選態勢已經明朗(法律訴訟會持續進行,但翻盤機率不大),我們可以開始來討論一下接下來的局勢發展。 . . 1、國會 . 首先還是要談一下,這次國會選舉民主黨選得很差,不只眾院席次倒退,在參院也很難拿下多數。 . 目前參院狀況是48:46席(另外有2席無黨籍,但加入民主黨團運作,這次選舉沒有改選到),共和黨領先。選前共和黨+3席,科羅拉多和亞歷桑那一如預期,由民主黨挑戰成功,共和黨也一如預期收復阿拉巴馬,所以共和黨+2(另外,緬因州Susan Collins以極大的差距勝出,完全打敗了民調)。 . 還沒開完票的部份有4席:北卡(1)、阿拉斯加(1),和喬治亞(2)。 . 目前北卡的Thom Tillis以不到2%的差距領先民主黨挑戰者Cal Cunningham。至於阿拉斯加,純粹就是開票開得非常非常慢,法律規定開票時間就慢一大截,但這席共和黨拿下沒問題。假設Tillis連任成功,那麼共和黨就可以拿到50席,距離多數還差1席(註:民主黨只要拿到50席就可以掌控參院,因為假設投票平手時,參議院議長,也就是副總統,可以加入投票)。 . 最有趣的是喬治亞這次兩席參議員都改選,而他們的選舉制度規定如果第一輪沒有人過半,則需要取前兩名進行第二輪選舉。目前兩席都確定會在1月5日的時候進行第二輪投票,而這兩席都是共和黨佔優勢(David Perdue僅差0.2%就可以過半)。只是,一旦進入第二輪選舉,總是會有一些變數。也就是說,這兩席參議員將會決定參院由誰掌握多數。 . . 2、參院的狀況會直接影響到的是:人事任命 . 如果共和黨佔多數,那麼拜登政府就必須要跟共和黨團合作才可能通過人事案。對外交國安人事有最直接影響的,就是國務卿的人選。 . 目前檯面上幾個呼聲最高的人包括:前國安顧問萊斯(Susan E. Rice)、前副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民主黨康乃狄克州參議員墨菲(Chris Murphy),以及民主黨德拉瓦州參議員庫恩斯(Christopher A. Coons)。 . 但由於萊斯和共和黨團的關係非常糟,她幾乎不可能通過任命,因此很大的機率算是出局了(對台灣來說,應該算是好事吧?因為她是屬於非常建制派的思維,不太認為需要跟中國對抗)。考量到與共和黨的關係和目前的職務分配,最有可能的人選就是布林肯以及參議員庫恩斯。一般認為,布林肯若不是國務卿,就會是國安顧問。而庫恩斯,更是近年來非常挺台的民主黨參議員。除了在115屆連署了最後通過的《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在本屆116國會也連署了《S.249》(標題全文翻譯太長,就是幫助台灣加入WHO的法案)、《台灣再保證法案》、《台北法案》,和《台灣獎學金法案》。另一個熱門的國安顧問人選是蘇利文(Jake Sullivan),他和布林肯都曾經表達過中國是一個深具全球擴張野心的強權這樣的觀點,認為中國帶來很多的挑戰。 . 接下來我們會找機會跟大家分析追縱相關人士的發言和立場。關鍵字和一些最相關的人清單和先前發言內容,可參考本站創辦人 #住海編 的整理:https://pse.is/389rc5。 . . 3、新政府目前重中之重就是要處理疫情 . 美國目前疫情是大爆發的狀態,每天確診人數甚至有破十萬的(這真是一個誇張到已經令人無感的數字),還有經濟振興和紓困方案要處理。如果大家有在美國看新聞或聽廣播,大概都能感受到疫情帶來的經濟危機(十分之一的人們需要靠食物補助過活,兩千萬人仍然領取失業補助)。 . 除了疫情之外,目前新政府已經清楚表達的施政首要目標,包括一上台馬上會取消三項川普行政命令:1 、 退出巴黎協定;2、退出WHO;3、對於穆斯林國家相關的移民簽證禁令還有取消DACA(抵達美國之幼童暫緩驅逐辦法),這三項政策會立刻反轉。 . . 4、台美關係轉為低調,但長期大框架不會改變 . 另外,除了處理疫情和移民政策之外,每屆新政府都需要花一段時間去處理人事任命的事情,要把位置填滿需要不少時間。所以說我們可以預期在短時間內,台美關係是一定會變得比較低調進行,高階的公開互動行程會減少,而且台灣議題的優先順序會降低,這是可以確定的。 . 不過也不需要太過焦慮,台美關係的所有大框架(一中政策,台灣關係法,戰略模糊等)肯定會繼續維持。雙方在很多工作層級的交流都會持續進行,相關議題領域也會持續擴展,例如在環保、綠能、人權、女權等議題,都是可以加深合作之處。 . 很多人擔心民主黨「抗中」的力道不足,這方面的確我們必須要持續注意政策走向,疑慮是一定會有的。不過,不管拜登政府的政策再怎麼調整,或者再怎麼走回歐巴馬時代的溫和抗中路線,美中關係都已經不可能再回到過去準同盟的關係了。尤其,這幾年中國戰狼式的外交以及對美國經濟與軍事上的挑戰,已經讓世界各強國感受到威脅,整體結構已經跟歐巴馬時期差很多。 . 川普總統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打破了過去長久以來大家習以為常的中國政策思維模式,現在大家不再認為「交往政策」是對的了。至少中美之間是競爭關係已變成共識,某些人會強調在「某一些領域」的威脅與敵對關係,但美國還沒有形成「中國是敵人」這樣的全面共識。 . 目前國會當中對於亞洲相關法案,以及台灣相關法案跨黨派的共識都非常高,總統不可能會去做出和國會背道而馳的施政方向。同時,不管在國會以及政策界,普遍的共識都認為台灣議題不應該成為中國政策下的附屬品或犧牲品。對美國來說,台灣是一個堅實的盟友、主要的貿易夥伴,而且地緣政治的地位也從來不會改變。 . 推薦閱讀: 【台美關係的基本面在國會】 https://pse.is/39q4na . 我們該做的事情是想辦法打入美國政策圈對於相關議題的討論。尤其,台灣對於中國議題可以提供很多第一線經驗! . 最後來quote一段重要的話:張國城老師最近出版的新書《美國的決斷》說:「對台灣人來說,重點不是去指責或肯定美國的作為,而是去瞭解決定美國這段時間外交走向的關鍵利益、思想與機制是什麼?」 . . 🎫 觀測站工作坊報名:https://pse.is/397cy5 ✨ 贊助觀測站:https://ustaiwanwatch.soci.vip/   🎙 觀測站podcast:https://ustw-spiceup.soci.vip/

US Taiwan Watch - Commentary and Analysis

Our team of editors and experts comment on the latest and most important events in the world and how they affect US-Taiwan relations. From geopolitics, security, and elections, to business, technology, and culture, this is where to find the freshest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