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 場邊紀實
5/24/2024
【 5/24 場邊紀實 】 → 友站授權刊出,英文原文: https://ketagalanmedia.com/2024/05/24/100000-told-kmt-to-give-taiwan-back-to-the-people/ 一位年長的婦人聊天時順手遞了一包餅乾給我。她說她的家人多數是國民黨支持者,而她和她的弟弟 是家裡的「異類」。 「十年前你在這裡嗎?」我問。 「是的,我在這裡。」她說,「我從沒想過我們還會再回來。」 十年前,也是一個同樣悶熱的夜晚,小編就坐在立法院附近,有人遞給我一包蘇打餅乾和一份飯糰。在這兩次集會中,這些小禮物都成了我的晚餐。 在立法院周圍的抗議活動中,令一個讓人感到熟悉的場景是臨時搭建的平台——有些是卡車,有些只是圍繞著麥克風和擴音器的人群。任何人都可以上去發表自己的看法。舞台上很多講者提到了「十年前」——大多數人當時都在場,另外有些人說他們還在讀小學或國中。大部分的人都不是經驗豐富的抗爭者。這些(合作、分享、組織、自由發言)十年前也是常見的場景。 那天稍早,小編坐在青島東路上,這裡是抗議「蔑視立法院」法案的核心地點。在小編寫這篇文章時,國民黨仍試圖在沒有適當討論或投票的情況下強行通過該法案。不久後立法院周邊下起雨來,志工們開始分發塑膠雨衣。 午後的一場雷陣雨在我們頭頂傾盆而下,小編站在馬路上和身旁的人交換無奈的眼神。塑膠雨衣根本無法抵擋這場暴雨;我們全身濕透。然而,幾乎沒有人離開。 「這就是民主。」身旁的陌生抗議者嘆息道。 這份堅毅和惡劣的環境,再次讓人想起了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大約300名學生和抗爭者占領了立法院,露宿議場。包括小編在內的民眾則利用自己的空閒時間坐在圍繞立法院周圍的道路上。 太陽花運動是為了抗議充滿爭議的「服貿法案」的「黑箱」操作。當時,服貿被認為會掏空台灣經濟,加深對中國經濟的依賴程度。當然,當時政府不願和社會各界好好討論服貿的內容為人所詬病。然而,更糟糕的是服貿在立法院投票審查的方式:在不透明的情況下強行通過一項台灣社會欠缺瞭解的法案。 這個故事聽起來也有點熟悉,對吧? 目前的「國會改革」法案賦予立法委員幾乎無限制的調查權力。這將允許立委傳喚政府或民間的任何人士至立法院接受詢問,如果他們拒絕出席,或者立委認為他們在撒謊、隱瞞資訊或拖延,將會被控「藐視國會」,成為刑事罪行,可處以監禁或罰款。如果該法案通過,這些法律的合憲性很可能會受到挑戰。 目前尚不清楚司法院是否有權推翻立法院的法案,被指控「藐視國會」者是否有權請律師,或者「反質詢」是否會被視為「藐視」。因為目前看來,對於被質詢者和立委可以質詢的問題範圍並沒有任何限制,這很可能賦予立委權力去傳喚他們不喜歡的記者、反對他們工作的社運人士、商界領袖,或掌握機密情報的軍事官員。同樣不清楚的是,這些傳票可能要求提供給立法院多少機密或受保護的情資,或如果被質詢者拒絕提供機密資料,比如商業機密或涉及國家安全的情報,是否會被視為「藐視」。 換句話說,立法院這種無限上綱的權力,沒有人能確切指出它的界線是什麼。 「國會改革」法案從未逐條審議,沒有人確定實際上在投票的是哪個版本?這是由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傅崐萁和曾是太陽花運動領袖、現為國民黨合作者的黃國昌合作發起的。而黃國昌很可能是最受到立法院週圍的抗議民眾厭惡的人。 與2014年的服貿一樣,「國會改革」法案的內容從未公開。立委們自己似乎也不清楚條文細節。國民黨和民眾黨阻止民進黨進行實質性討論,甚至在民進黨提出的修正案進入委員會前就將其否決。 與2014年一樣,投票審查並未如常進行。這次,立法院長是韓國瑜,這位在2020年總統大選中慘敗並被罷免的高雄市長,他用舉手表決而不是慣用的記名投票。我們不僅不知道誰在投票贊成什麼,韓院長還不斷算錯總數。真的就是一片混亂。 法案中另一個通過的條款強制總統每年向立法院報告,並接受質詢。這與「藐視國會」的條款一樣可能違憲:立法院不能強迫行政部門服從他們,而且政府已有一個負責正式調查的機構——監察院。憲法解釋明確指出,立法院的調查權應僅限於與其自身職能直接相關的事項,他們不能踰越監察院成為調查機構。 現場抗議人潮不斷增加,從三千到五千,再到八千,然後是一萬二千。當小編坐在台大醫院對面的中山南路上時,現場的人潮預估達到了五萬,然後來到八萬。兩天前,抗議者小心翼翼不超過中山南路,確保交通順暢。當小編坐在中央分隔島上寫文章時,只剩下一條狹窄的車道供車輛通行。 看著抗議活動的演變和擴大,小編看到了一種不斷自行進化的設計語言。起初,當集會有些自發性時,人們帶來了他們擁有的任何東西:舊的抗議T恤、婚姻平權集會的旗幟、甚至是2013年火大遊行的舊布條,這些布條比太陽花運動還要早。還有人在現場發送新鮮白色百合花和向日葵——分別是1990年代野百合民主運動和2014年318學運的象徵,還有「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的頭帶。現場甚至還出現了「時代革命」的旗幟,許多人都在討論香港的政治權利和自由度退化的狀況。 抗議標語是民眾用家裡的列表機匆匆影印出來裝在塑膠套裡的。許多人列印了額外的標語並分享出去。隨著人潮開始達到五位數,專用的標語、T恤和布條開始出現,還有用紙板和LED裝飾的標語。這些抗議者大多是年輕人,而且他們真的很憤怒。他們讓小編想起了太陽花運動。如果這就是台灣的Z世代,那麼這些孩子會沒事的。 在這一切過程中,小編思考著一個問題:為什麼這必須成為一場抗爭?這項法案,從總體上說,並非完全不可接受,如果最爭議的條款被修正,明確定義相關的適用範圍,可能會毫無疑慮地通過。民進黨並不反對全面的立法改革。如果國民黨和民眾黨願意進行實質性討論,允許民進黨提出修正案,這就很可能會成為現實。 就目前情況而言,即使「國會改革」法案通過了,其中最具爭議的條款很可能會被大法官會議推翻,同時民進黨也不會放棄在憲法上的爭辯。 然而,國民黨和民眾黨似乎想要引起社會風波——他們想要一場政治鬥爭。在賴清德總統就職後不久,民進黨幾乎可以肯定不希望這樣做。 但是為什麼會這樣呢?自從2006年的紅衫軍抗議以來,國民黨一直無法透過基層動員凝聚大規模的抗議,紅衫軍運動已經是好幾屆政府以前的事了。藍白陣營是忘記了嗎?還是他們沒預料到抗議會變得這麼大?藍白聯盟是否認為自己擁有足夠強大的民意基礎,而不會受到反對?經過八年的低潮,國民黨是否忘記了台灣人民在對政客生氣時的反應? 當小編寫完這篇文章時,包圍立法院的抗議人潮已經達到十萬。人們高喊「沒討論,不是民主」的聲音變得更大了。 2014年,抗爭者成功地阻止了充滿爭議的服貿闖關。雖然我們在2024年可能無法取得同樣的勝利,但我們至少會告訴檯面上的政客,他們必須謹慎行事,因為他們的民意基礎並不是選戰一時的勝利那麼簡單。 如果國民黨和民眾黨忘記了台灣人民在對政客生氣時會有什麼反應,現在立法院外有十萬人正在提醒他們。還有更多的民眾在台灣各地串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