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媒體與網紅(又)聯手造謠:太離譜了】 爭議訊息操作又來了!美國媒體CNN刊出一篇文章評論台灣近期的外交表現,其中有一段描寫到台灣官員在紐約參加外交宴會,「消息人士透露,多位受邀官員沒有現身」。然後台灣的媒體與網紅開始造謠,說台灣辦晚宴「無1人出席」,然後說這是「台灣外交嚴重受挫」。 這種錯誤訊息真的是多到不可勝數,真的是非常惡劣。 首先來看事實:台灣辦的國慶酒會或者外交宴會,出席者眾,而且也不乏美國行政部門的官員出席。而報導中的這場宴會,根本不是台灣官方主辦的啊! 像國慶酒會或者類似型態的外交宴會,通常都是廣邀各國官員與在地的民意代表、國會議員,很多人會來,當然也會有人無法出席。CNN報導中所說在紐約的這場活動,其實也不是我們正式的外交宴會,而是American Global Strategies顧問公司所舉辦,廣邀了許多行政官員和各國代表,參加者包括我們邦交國帛琉的惠恕仁總統(聯合國大會期間,所以遇到各國大使、領導者都是很正常的),也包括美國官員例如駐聯合國大使Mike Waltz。照片拿出來看人山人海,怎麼會可以造謠成無1人參加? 另外,美國白宮國安會前幕僚長葛雷(Alexander B. Gray)也在Linkedin上面po出與外交部長林佳龍的合照,他是以American Global Strategies顧問公司執行長的名義po的,其實這張合照也已經po出超過一個月了,實在很不懂為什麼台灣的媒體與網紅要造謠之前都不會查證一下。 最有趣的是,我們的外交部長林佳龍竟然能出現在紐約的外交場合。要知道的是,我們在世界各國的外交宴會當中,行政官員要能夠公開參與的機會並不多,或者是我們自己主辦,例如以國慶為名舉行的宴會,過往都是只能夠低調再低調(因為有牆國會玻璃心一直抗議),而現在愈來愈能夠高調舉行,而且竟然還有外交部長可以參加。林部長近期到處趴趴走,在歐洲、日本、東南亞、甚至美國都到處出現,還有和這麼多人公開同框(名義上常常都是「私人行程」XD,但你私人行程可以會見一堆他國領袖,實在是很不私人啦….),中國肯定是超級不開心的。 註:Domino Theory媒體網站還刊登出一篇「找找佳龍部長在哪裡」的文章報導他這個夏天以來造訪了多少國家,超好笑的標題。 其實這邊也有一些資訊落差的問題。過往我們的國慶酒會或者像這次報導當中的外交宴會,為避免中國不開心,通常我們都會從善如流,不要太過刺激中國,因此就算對方國家的行政部門官員來參加,也盡量會保持低調,大家都會有默契不去公開照片和報導,畢竟能達成實際上的交流機會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這幾年來這種禁忌已經大幅減少,大概是因為認知到不管怎麼做,中國都一定會不開心。舉例來說,這幾年我們總統訪問(過境)美國的時候,參加僑宴竟然已經可以開放媒體進場、甚至也被允許可以全程直播,這都是過去很難想像的事情。還有現在也常常出現是主辦方或者是他國的夥伴朋友直接po照片的狀況。換句話說,我們的外交工作一直都在努力進行,也從來不會有什麼邀請宴會沒人來這種離譜的造謠狀況。 回到紐約這場活動,根據參加者所述:「這次台灣在聯合國紐約的交流今年是重大突破、非常成功,外交部長這次至少以官方身分會見了三十多個國家的外交部長、大使以及官員。貴賓雲集包含世界各國的重量級人物、美國國務院官員。」 到底是哪來的「沒1人參加」? 外交部正式的回應,我們quote新聞如下:林佳龍部長應邀於聯合國大會期間出席紐約活動,並非報導所稱主動設宴。 其次,消息來源者稱林佳龍未見到相關要角,顯然對活動沒有掌握,更絕非在現場之人,實令人遺憾。外交部表示,當日賓客有許多美國及多國重量級人士,基於與美方的默契,外交部為維護台美互信,不便多作評論。台美關係有穩固的基礎,台灣各級政府與美方持續進行穩健互動,請有心人士不必操作錯誤訊息,破壞台美關係,干擾社會視聽。end quote 這就是我們上面所說的,台灣有很多很多的外交活動,通常都不會把參加者寫出來。而那些造謠者就是利用這個資訊落差來做文章。 還有一點,CNN這篇文章明明內容是在稱讚台灣近年的外交工作,講說台灣讓很多人願意表態支持,整體內容對台灣褒多於貶(比較多是在批評川普政府而不是批評台灣,這當然也是CNN本身的立場,沒有什麼好驚訝的吧),這些惡劣的造謠者到底是有沒有看原文? PTT創世神、資安專家杜奕瑾提醒大家,這就是很典型的認知作戰操作手法: 1、利用誤導性翻譯、超譯外國報導 2、由具有聲量的網紅錯誤曲解內容,加油添醋 3、再由主流媒體引述網紅說法,把錯誤內容加以放大 4、網路協同帳號大量渲染錯誤偏離事實的新聞內容 這是很好的新聞識讀練習,請各位朋友們務必要小心。同時,請給予我們的外交人員們、海內外前線的政治工作者們最高的敬意和支持。
【正確認識俄國與獨裁本質:切勿與獨裁者聯盟站在一起】 今天一次有兩則和俄國有關的訊息需要很嚴正來討論與回應。 第一,中國國民黨主席鄭麗文接受德國之聲訪問,她說普丁是民主選舉選出的領袖,並且認為俄國發動軍事侵略都是西方國家尤其北約的錯。 第二,民主基金會執行長廖達琪教授投書指出,台灣應該要靈活應用俄羅斯牌,至少要與俄國改善關係。 首先必須要嚴正回應一下,普丁並不是民選的領袖。(以下內容與菜市場政治學聯合推播) 民主政治的定義有很多,但一般來說,我們有一個最起碼的、最小程度上的、最基本的程序性要件。 這個程序性的要件是說,一個國家要被稱為民主國家,至少、最起碼、最低標準來看,要符合: 1、掌握最高權力的領導者和國會,必須是普選選出。 2、這個選舉的內容必須要符合不確定性(公平的選舉,即開票之前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不可逆轉性(選完了之後不可以隨便沒收結果)、常態性(必須定期舉行)。 從這個最起碼的標準來看,俄國完全不符合「不確定性」這個要件,因為不管再怎麼選都是普丁會贏(而且他還沒收了很多層級的選舉),然後反對派的領袖,要不要是會被車撞、被下毒、被關進監獄,又或者是像前反對派領袖納瓦尼一樣全部都走過一遍。 這並不是民主選舉。也就是說,普丁確實有經過選舉而被選為總統,但這樣的選舉完全不符合民主的最基本定義。 有很多政客整天講說台灣是獨裁、中國和俄國是民主,這完完全全不符合事實,是非常嚴重的誤導。 從自由之家(或者是經濟學人、瑞典V-Dem各種國際上的客觀評比數據)來看,台灣在各方面的表現都是世界上最民主最自由的國家,在1-100的評比當中拿到94分,而且近年分數穩定。而中國與俄國都是最倒數的。中國在自由之家評比當中拿到9分,俄國13分,但偏偏有人認為9分跟94分只差4分???? 第二件事情,台灣要「應用俄羅斯牌」這件事情。我們不反對要在國際上多交朋友這件事。 然而大家也要記得兩件事:1、歷史的教訓。2、當前國際局勢。 要「靈活務實地打俄羅斯牌」可以討論。問題是這種構想冷戰時代蔣經國早就想過了也做過了,就是行不通才不打,而不是之前都沒有聰明人想到過。林孝庭研究蔣經國日記和相關檔案指出,在中蘇交惡及珍寶島事件後,國民黨和蘇共都發現中共已經成為雙方共同敵人。所以蔣經國就透過中央社駐西柏林主任宋鳳恩和蘇方聯繫上百次。蘇聯甚至提出派軍事顧問來台,協助中華民國保住聯合國席次,交換台灣協助蘇聯搜集情資,甚至和蘇聯「南北夾擊」中國。問題是台灣和美國的政治及軍事合作關係太過緊密,轉向蘇聯所得到的利益可能遠遠不及終止對美關係的損失。加上日後經過退出聯合國及對美斷交,台灣對美國更依賴,所謂「蘇聯牌」才作罷。不然留學蘇聯的蔣經國會沒想過打蘇聯牌嗎? 甚至直到李登輝時代,台灣都曾經因為蘇聯解體前後俄羅斯急需資金,曾經有意出售台灣蘇愷27戰機及基洛級潛艦。曾擔任駐日武官的楊六生將軍也提到,當時李登輝也的確對美國打了一會俄羅斯牌。當時台灣因對美軍購不順,曾經起心動念過對蘇軍購。而美國就算當時已經逐步和中國從天安門屠殺後的緊張關係解凍,也不樂見台灣取得蘇式武器。這也促成了老布希出售台灣新型F16戰機。但俄羅斯牌最多也只能玩到這裡。除了政治上的考量,台灣長期使用美規武器,貿然引進蘇式武器,後勤保障就是一大難題。現在台灣使用幻象兩千和拉法葉艦有多少問題,使用蘇系裝備的問題只怕是十倍百倍。 總之,就算我們先不拿出民主與獨裁這樣的意識形態陣營對抗去說台灣不能打俄羅斯牌,至少我們也應該主張,打這張牌需要戰略評估,而這個結果可能會是災難。 歷史上,台灣想打俄羅斯牌都有非常明確的目標,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請問現在打俄羅斯牌的對象是誰?再者,現在有這個打俄羅斯牌的條件嗎?過去打俄羅斯牌時都是莫斯科和台北都發現在國際情勢中有雙方合作空間。請問現在普丁有什麼動機和台灣合作?台灣又有什麼動機棄美國從俄國?更何況,你打俄羅斯牌,意思是跟全歐洲民主國家為敵呢! 從過去的歷史來看,俄羅斯牌最多就是像李登輝那樣刺激一下美國用的,不會有人認為台灣能夠從此放棄和世界最強國美國的盟邦及經營數十年的緊密安全經貿合作關係,而去和一個烏俄戰爭打到山窮水盡,經濟規模已經倒退超多的俄羅斯。 日前, 俄羅斯牌是連美國川普總統都玩不好的東西,美國都很難阻止俄烏戰爭,很難阻止獨裁者使用武力去侵略鄰國。如果我們說台灣要「務實」,要做的是對歷史及當前局勢的深刻理解。 至於像國民黨主席鄭麗文那種稱讚獨裁者、把過錯推給西方的論述,更是一種直接為獨裁者建立出兵正當性的論述,對台灣來說不是務實,而是完全的毒藥,對國際社會來說會是一種台灣不想要自我防衛、不想要民主政治的嚴重錯誤訊號。很遺憾這種論述出自台灣的主要在野黨主席的口中。 註:特別強調,鼓吹戰爭、支持使用武力侵略並不是言論自由,而是違反《聯合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CCPR)第20條明確規定所規定的內容,台灣也已經把這個內容訂為國內法。望周知。 鄭麗文德國之聲專訪 https://www.dw.com/zh-hant/專訪鄭麗文我願和習近平談兩岸和解/a-74551404 菜市場政治學 【普丁是民主選舉出來的領袖?】 https://www.facebook.com/whogovernstw/posts/pfbid02Ds8DBVAomc5AjNgj6rpS9dJ3KiqHt2WzuJqEfbKzZ8wruQbPbtj1gxnmmmCtvmz4l
【簡評川習會】 萬眾矚目的川普與習近平會面結束。川普這趟亞洲行到處都有戲,而且可以說都滿成功的,前面有泰柬的和平協議直接做球給他,到日本訪問時與新首相高市早苗雙雙衝高人氣,完全佔據了媒體版面。而這次會談的地點在釜山軍用機場金海基地(Gimhae Air Base),以韓國做為美國的條約盟友來看,場地也是美國佔優勢。從習近平的肢體語言以及整體狀況看起來,氣勢是在美國這一邊。 在這次會談的(檯面上)結果來看,美中之間的關係趨於緩和,但這不代表美中競爭會停下腳步,而是以時間換空間,拉長了競爭與攤牌的時間,雙方都各自有許多事情需要持續布署。而且從協議內容來看,並不是一些評論(例如CNN)所說的那樣是中國佔上風。 簡單來說,在這場會談當中,雙方最在意的議題是:美國在意中國稀土出口及購買美國黃豆,中國需要調降關稅以及進口輝達晶片。目前的結果來看,如果美國能用以芬太尼為名的關稅(20%降到10%)以及對等關稅57%降到47%,來換稀土出口解禁以及購買黃豆,可算是相當划算。畢竟,課關稅本身拿到(或少掉)的錢,根本不會是什麼重要的國家利益。更何況,當關稅高到一個程度之後,到底是五成還是六成還是100%,其實差別已經沒這麼大了。換句話說,中國拿到的好處非常有限。 至於說中國會不會以黃仁勳為槓桿要求川普開放晶片,這中間川普能玩的手段很多,不管是賣H20晶片(輝達專門為中國市場設計出的「降規版」晶片),還是為中國客製更高階但不到Blackwell等級的晶片都有可能(註:Blackwell晶片的架構GPU被譽為是地表最強的AI晶片),這次也沒有談到太多。 事實上,川普和黃仁勳也處在互相利用關係;黃仁勳確實是目前川普身邊的紅人,不過他對川普的影響力可能還不及過去的華爾街或馬斯克,而只是美國對各國施展科技及經濟硬實力的樣板。要說能指點江山的影響力,可能還不及Peter Thiel(Paypal創辦人)。華爾街現在普遍也不會反對任何對中國的強硬政策了,因為中國的不公平經濟競爭一直在進行。而光是川普能將AI晶片作為籌碼就可見,川普政府並沒有讓黃仁勳予取予求,而是牢牢掌控晶片出口的節奏。這應該也是第一任期美中科技戰時出口管制的經驗教訓。 在這些優先事項聊完後才會提一些如烏俄戰爭或互訪的議題。我們不覺得川普真的期待中國在烏俄戰爭中幫什麼忙,畢竟俄國與中國之間的利益已經深深地綁在一起,中國若真要做什麼也是因為美國對俄羅斯能源施加的二級制裁。只是說,川普大概也不會在這個議題上面施加太多的壓力。 至於兩位領導者說要互訪,我們也可以說只是場面話居多,像這種層級的互訪,事前都需要經過很多外交工作層級的協商,不會為訪而訪。親自跑一趟是為了要釋出善意,能不能在那之前談成什麼東西才是重點,要是一言不合而吵起來的話大可以不見面。對川普來說,不管對任何國家都隨時有可能翻桌,而這也是他一貫的談判策略。 台灣沒被討論也意味著,中國想用稀土威脅美國接受中國的對台立場還是槓桿開太大了。習近平一定想談台灣,近期國際輿論戰也讓親中學者們為中國造了不少聲勢(近期中國的輿論戰操作真的是非常用力,不只在國際上製造出棄台論,在台灣內部也下了很多的「協同行動」aka網軍操作指令)。但川普政府把自己的議程抓得很穩,沒有隨便被帶走或被夾帶私貨,而這是他在川習會之前就撂下的話。習近平不曉得是也沒把台灣當優先議程,還是希望在見面時再加把勁就不得而知。畢竟開場白時習就提到川普調停加薩戰爭和泰柬衝突,很可能就是想以「和平」為訴求要川普促成台海和平——當然是中國定義下的和平。國務卿盧比歐也早就出來給出非常清楚的再保證,講說沒有任何人討論到以台灣利益去換中國的經貿讓步。無論如何,這一波說川普可能會賣掉台灣的討論似乎可以休矣。 值得一提的是,川普日前受訪時表示Taiwan is Taiwan「台灣就是台灣」,他同時也說對中國談判已經太複雜了,不想要再弄得更複雜。這表示在台灣議題方面,我們也是在這整個牌桌上,而且目前不會被摻雜在美中議題當中處理。這是個中性的狀態,不需要太多的解讀(不用解讀成台灣的地位有什麼變化,或者是對台灣的談判有什麼進展之類的)。 我們先前談到很多次,台灣議題最好都不要出現在川普雷達上,因為從去年到現在川普自己提到台灣的時候多半都沒好話(例:台灣偷走美國工作、台灣太遠了無法防禦etc),最好不要把台灣放到檯面上,而是讓盧比歐這樣子親台的官員來處理比較好。如果川普常常被提到台灣議題,最後他交待身邊MAGA派的官員去處理反而很不好,他很喜歡立刻有效的數字,而現在最紅的數字就是晶片製造有幾趴(%)在美國,這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提升起來,最後他又怪台灣就不好了。可惜各國媒體都會一直去問,不然台灣最好就是低調為上。 另外,TikTok似乎沒被特別提到,不曉得是不是川普覺得TikTok已經是囊中物了不必特別花時間聊,又或者是不覺得這是個重要的議題。是說這整場會談大概進行了一小時四十分,以過去經驗來說並不長,川普要多聊點是也無妨,畢竟拜登都可以和習近平聊三個小時了。但再怎樣也得吃午餐,川普出來一趟也很耗精力,前面已經達成了許多成就,美中之間這次看起來也談了很多的事情,美國一贏再贏,可以收工打道回府處理國內事務了! 推薦閱讀:邱師儀老師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albert.chiu3/posts/pfbid02JzipTHYTu7SYHTzzgBPaWDugoByjZV5DQvxXsnnZDyk7TX988SkKQFjy1r7XHUHfl
【如何看待智庫報告與媒體投書】 這幾天,除了華府智庫「國防重點」(Defense Priorities)的亞洲計畫主任金萊爾(Lyle Goldstein)在《時代雜誌》上的文章之外,還有最新的是一篇蘭德公司(Rand)的報告,這讓台灣的在野陣營機像連續「撿到槍」似的。 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媒體識讀題,而這也必須要搭配媒體與智庫的生態來看。 首先從蘭德報告Stabilizing the U.S.-China Rivalry這篇來看,其實是相對單純很多。第一,這是私人贊助的報告,不是國防部出錢的。智庫的報告通常都會寫明贊助或出資的單位,而且一篇報告的觀點也不會是單一的觀點。 第二,這篇報告主旨在於設計一個「為了穩定中美關係」的政策方案,而這並不能代表目前美國政府的政策目標。單一作者或單一智庫都無法代表整個政策圈,更不可能代表整個政府的方向。這也是台灣媒體最大的問題,往往拿單一文章來推估整個美國的政策界立場。 第三,從論點內容來看,這篇報告的目標是要穩定中美關係,意思是說要避免軍事衝突(打仗),所以對美國來說為了要做到這點,本篇報告就強調美國必須要更明確地說反對台獨、不反對和平統一,希望讓台灣能夠克制之類的。 其實,不反對和平統一、讓兩岸人民自然而然地做決定,這件事情是規定在台灣關係法裡面的,所以這不是什麼新的論點,更不是什麼親中的論點。美國一向的政策都是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所以美國會一方面要求中國不要脅迫,一方面也會要求台灣不要宣布台獨,兩件事情不衝突,也不代表親中或親台。當然,美國一直以來都是說「不支持」台獨,並不是說「反對」台獨,而中國方面會一直要求美國把這個用詞講得更強烈 第四,這份報告同時主張,美國跟其盟友必須要釋出更明確的信號,清楚地讓中國知道「武統」代價過高,也就是說,這份報告認為嚇阻是很必要的,甚至暗示戰略模糊已經無法嚇阻中國。 從這點來看,我們會希望要拿這份來散播疑美論的台灣媒體、政客與學者們,不要每次都選擇性地忽略美國目前政策圈與國會明確的共識,即要加強軍事佈署以及加強嚇阻中國。 第五,這份報告當中不是只有要求美國的政策改變,同時也認為中國目前一直增加軍備的作法是會危害到現狀的,所以報告認為要穩定中美關係,中國也有其責任。中國的責任就是在於,必須要清楚地列出和平統一的方案與作法,不能夠整天增兵以及使用脅迫。 以上這三、四、五點內容,就是這份報告所主張的中美關係穩定的方案。我們可以看到,它並不是單方面地要求美國要遏止台獨,更是明確認定中國不可以整天使用武力脅迫。換句話說,要避免美國與中國的直接軍事衝突,並不是只有單方面的責任,尤其是整天說要使用武力的那方,當然也是有責任(甚至是主要責任)。 智庫報告的金流其實相對單純,因為往往會直接列出來報告給大家看。 王宏恩老師說:「智庫往往有許多不同的委託者而組成不同團隊,而每份委託報告被要求完成的時程、排版美編的時間都不同,所以刊出的時間也不同,而且我們是幾乎所有的研究案最後都會刊登,也沒有什麼選擇的問題。拿刊登時間或方向來推背,其實跟擲茭看有沒有名牌差不多。 這也是我所說,不需要太動輒得咎。(我們應該要)好好打開每篇報告,看看委託人是誰、看看委託時程、看看研究方法,然後認識到這都只是華府廣大討論的一部份。」end quote 也就是說,我們實在不需要把美國整個政策界想像成一整個整體、只有一個時間軸,實在不需要看到一篇報告、一篇文章,就拿來講說美國路線要轉變了。(疑美論者最喜歡做這種事) 不過,有時候整個媒體的立場或是整間智庫的易主,確實有可能會影響到其論述走向,我們在閱讀的時候仍然需要注意一些背景。例如,日前在時代雜誌投書的金萊爾(Lyle Goldstein)所屬智庫「國防重點」,2016年就被媒體《Politico》揭發是美國共和黨孤立主義參議員蘭德.保羅(Rand Paul)、「熊貓派」大金主科赫兄弟(Koch Brothers)所共同創立。 「左岸文化」出版社補充: quote// Koch Brothers是影響美國政治一股無比巨大的力量,他們以鉅額的資金,贊助各式各樣的組織和政治人物,以達成他們的政治願景。他們在國際政治上的立場屬於美國非干涉主義/戰略收縮的陣營。他們的政治立場和他們的經濟主張──自由放任的極端自由市場經濟,其實是息息相關的。 自由放任主義(Libertarianism)運動,意圖達成完全由市場機制來分配資源的社會秩序,反對政府對現實進行干預。在對中政策上,他們傾向減少美國對台海議題的軍事介入與政治表態,讓現實自行達成結果。 關於科克兄弟如何運用龐大的金錢、學術和社會資源,對整體的美國政治環境進行影響力操作,可以閱讀《以自由之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如何與右翼大亨聯手囚禁美國的民主?》。本書作者Nancy MacLean詳細揭示了科克兄弟如何透過「喬治梅森大學—卡托研究所—莫卡特斯中心」這一系列網絡,將經濟學理論轉化為長期的政治工程,最終重塑美國的法制與民主結構。//end quote 所以確實,有些智庫或媒體背後是有單一的金主在推行特定的立場。 而且!!大家不要忘記,2017年,梅瑞狄斯公司(The Meredith Corp.)以近30億美元現金收購了時代雜誌公司,其中有6.5億元的資金來自Koch Brothers。 這也部份可以解釋為什麼時代雜誌這次推出了一個川普專題,時間洽好就是在川習會之前(為了要影響接下來的政策走向),而這個專題與台灣局勢相關的一篇報導加上兩篇投書(是「邀稿」的機率滿高的),其投書並不是兩種不同觀點而是很類似的觀點,然後又高度與「孤立主義」的觀點契合。 年初的台灣執念〈Taiwan Fixation〉那篇文章主張美國不需要出資源保台灣,孤立主義者認為台灣(與世界各國)要為自己國家局勢負責,不要讓美國出資源,這些人的主張一脈相承,而且也特別容易把對手(例如中國)描寫得很厲害,因為這會是「美國要花資源在自己身上」的重要理由。 從這整個背景脈絡來看,我們要理解時代雜誌投書和這些智庫出現的「美國不要出這麼多資源在台灣身上」的論點,就必須要從孤立主義的觀點來理解。有些人認為中國正在變強、美國正在變弱,因此資源使用的優先順序要先讓美國自己重新變強(尤其製造業)。而持這些主張的人們用智庫和媒體試圖影響輿論。 這些事情其實都是言論市場上的重要觀點,但並非全部的觀點。台灣媒體或政客拿其中一種觀點來試圖證明美國政策改變、或者是截取其中對台灣政府不友善的論點來罵自己政府或領導者,其實大可不必。 當然,有些人過於天真地相信「可以與中國達成協議」「台灣只要與中國談判,就可以達成和平」這些論點,例如金萊爾就曾經這樣講過。我們該注意的是某一些對中國友善的論點不斷被傳播,例如馬斯克也認為台灣最好的選擇就是像香港那樣成為一個特別行政區(2022年金融時報的訪談)。這些論點在美國會特別容易與孤立主義派做結合,當然,這對中國來說會是非常友善而且立場相近可以合作的對象。 因此,這一系列文章當中,很可能也不乏一些中國大外宣影響、甚至間接贊助下的產物。特別是,中國或許無法直接影響到西方國家政論者的寫作內容,但卻可以用間接的方式去影響專欄的組成、大力推廣孤立主義者們的看法,還有在特定時機來推行某些議題。 我們必須特別注意的地方在於這次機篇文章出現的時機。現在是大家在討論川普與習近平在APEC可能會上演川習會談的前夕,最近在網路上似乎有跡象是,開始有許多媒體和智庫更頻繁地放出「美國需要收手不管台灣議題」「台灣必須要放棄自主路線、與中國和談」此類似是而非的訊息。 事實上,目前美國主流對美中台關係的看法,在美中關係方面仍然就是很清楚的「戰略競爭」的關係,而且不管是美國主流民意或是國會來看,都非常支持台灣。川普政府目前也看不到改變對台政策的跡象。 川普在前往東南亞途中受訪時就表示他不想討論是否調整對台立場問題,因為「我不想讓情況變得更複雜」。美國國務卿兼國安顧問盧比歐(Marco Rubio)完全了解這種焦慮,他在10月25日前往亞洲的路程中,針對外界擔憂川普是否會在川習會時以台灣交換美國對中貿易利益時直接表明:「不會有什麼為了換取貿易協議上的好處,而放棄台灣的處置;沒有人在討論這種事。」可見在台灣政府承諾維持現狀的當下,無論是中國改變現狀的意圖,乃至台灣或美國內部呼應中共立場的聲音,其實都抵觸台灣及美國的國家利益。 台灣目前強調的「防衛韌性」、加強防衛力量以嚇阻中國,才是美國當前最希望台灣做的事情。 不要忘記所謂「維持現狀」當中的這個現狀,指的就是一個民主的台灣、且獨立自主地運作。我們也絕對必須要知道,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成功的案例是跟獨裁者達成協議就可以維持和平的。 孤立主義或熊貓派都不是當前美國的主流觀點,但我們必須要好好瞭解整個政策圈的辯論走向,才能夠更好地與美國政策圈的人們互動、交朋友。 (不要再拿單一觀點來做台灣自己國內政治的操作啦!) 補充: 盧比歐回應提問的原文: QUESTION: There’s been some anxiety when we hear from officials in Taiwan looking ahead at the bilateral between President Xi and Trump that somehow Taiwan could become a negotiating or bargaining chip in terms of reaching a broader agreement. Is that valid concern? SECRETARY RUBIO: No, I don’t – I mean, I don’t understand why there would be concern. Taiwan has a lot of things that they’re – that they’re worried about, and rightfully so because of the situation they find themselves in. But the conversations the President’s had have largely – in addition to the necessity for the U.S. and China to remain diplomatically engaged with one another because of the size and importance of our countries, is on the trade front. And I don’t think you’re going to see some trade deal where – what people are worried about is we’re going to get some trade deal where we’re going to get favorable treatment on trade in exchange for walking away from Taiwan. That – no one is contemplating that. 國務院新聞稿連結:
© U.S. Taiwan Watch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