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川普再度執政,台灣人該怎麼看其對台的態度?
7/20/2024
【如果川普再度執政,台灣人該怎麼看其對台的態度?】 在民主黨換登、繼任人選尚未明朗、即使是賀錦麗也不見得能夠逆轉的狀況下,了解川普的思維就變得更加重要。 川普近期接受 Bloomberg 專訪,說台灣搶走美國 100% 的晶片,要求台灣多付軍費。如果川普重回白宮,我們該如何看待他對台灣的態度,以及美國外交與軍事政策是否會大轉向? 川普的專訪之後,網路上有兩種有趣的反應:一種是長期以來疑美論的邏輯,開始大力質疑美國只是為了賣武器而不是真心對待台灣,或開始謾罵美國故意引起兩岸的緊張和衝突,最後導出結論 — 台灣不能靠美國(所以靠中國?);另一種反應是,不少網路公知回應軍費其實金額不多,我們付得起而且也很願意付。 其實兩種看法都不太適合當做理解當前狀況的框架。疑美論實在是不需要再多討論了,而我們就算先不論美軍在他國駐軍軍費預算多少,我們也必須了解川普跟其他政治人物不一樣在於,他眼中並沒有盟友的觀念,日本、韓國、NATO、以及許多其他盟友都在佔美國便宜,需要多交錢給美國才行。對川普來說,沒有同盟遠近的關係,只有佔美國便宜多與少的關係;川普對很多國家都曾提過付費說,現在對台灣提一樣的事情,我們其實不需要開心地說我們願意交錢。 在國際關係的期刊或雜誌上,通常把川普的手段稱為「交易式外交」(transactional diplomacy),台灣著重的重點應該是,台灣早已被視為美國的盟友,雖然台美之間沒有正式邦交,也沒有條約關係,與美國實質上就是盟友關係,各種以非官方為名的官方交流非常頻繁,同時,美國也是台灣最重要的軍事、經貿、社會交流對象。然而,這樣的準盟友地位未來是否會有所動搖?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拿來做交易和談判的嗎? 我們認為,川普的交易式外交不致於影響到台灣作為實質盟友的地位,畢竟大部分外交團隊執行者與規劃者的國際觀與川普不同。 不過川普個人對台灣的看法確實是需要關注:他說要台灣「付費」,最重要的不是該不該付或是台灣付不付得起,而是川普說這句話的時候當下的「態度」,他本人從過去以來對台灣顯然沒有太多好感,甚至也講過台灣小如筆尖等的評論。這次專訪當中川普也表明,台灣離美國太遠、離中國太近 (意思是很難防禦,不知道該不該協防。還強調台灣很有錢、搶走美國的錢,言下之意認為美國不應該幫助台灣?) 川普個人懷疑美國對台承諾的態度對台灣是好是壞,實在很難令人樂觀。 過去幾年民主黨與共和黨兩個美國主要政黨對台灣的態度都很友好,尤其在軍事合作上。在川普第一任期時,最大的進展為對台軍售「流程正常化」,從Pompeo開始推動,將對台灣軍售比照其他國家的流程辦理,不再像以往跟著一堆其他議案進行包裹表決。 這幾年在拜登政府下,台美「軍事合作公開化」,美國駐軍台灣並幫助訓練的新聞在過去是無法想像的;「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和議題「國際化」,在每個國際場合美國都和其他國家一起講。 此外,美國承諾給台灣一百億以上的軍援,如同直接送大一筆錢給台灣,目的是為加速軍購流程,另外,拜登公開發表至少五次美國將會協防台灣應對中共的入侵,這是前所未見的直接表態,雖然美國官方仍然沒有正式放棄「戰略模糊」,但拜登公開講了這麼多次,美國行政部門每個人非常清楚美國的立場;儘管拜登不公開表達他的立場,美國也不可能坐視中共的軍事行為,戰略模糊的目的本身就是為了要嚇阻中共! 台美關係的確是持續不斷往前進的。 四年前網路上有不少網紅網美不斷在網路上製造恐慌,口口聲聲說拜登被中國操控、拜登一定會賣台。希望現今網友們能夠學到媒體識讀以及辨別陰謀論的能力,也希望有聲量的網路專頁們不要再誤導讀者們了。 美國不可能讓中共控制台灣,放棄整個太平洋的防禦優勢,破壞身為世界霸主的聲望。然而,現在的變數在於川普不把任何國家視為盟友,任何事情都可以被當作籌碼拿來談判。這種「交易式」的手段對盟友們來說好壞難以預測,每個盟友都必須要適應這種可能事事都不按常理出牌的不同風格。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川普並不認為美國是全球民主國家的老大哥,也從不談民主與人權等價值,這樣的特性對於現在民主政治國家們要對抗獨裁擴張的全球態勢不太有利,美國確實是最老牌、最資深也是國力最強的民主國家一哥。 如果美國自己放棄了這樣的角色,轉而以做生意的角度來跟民主國家盟友們討價還價,民主國家彼此之間的團結程度會大幅受到影響,美國過去幾年一直努力建構起來的多邊關係也可能會受到影響。舉例來說,日本和韓國兩個長期以來的世仇國家,在拜登政府的努力下近期快速和解,這是強化印太戰略和第一島鏈防禦的重要一環,我們難以想像川普會繼續主動維繫日韓的同盟關係,畢竟他曾經威脅要撤出駐韓美軍。 如果川普當選的話,在民主國家當中,最輕視民主與人權的極右翼極端份子們,都將獲得新一波的動能,而在國際組織當中,因為川普不在乎國際組織,過去在總統任內曾經退群國際組織,美國減少自身在國際組織的影響力就是中共增加影響力的機會,美國要對抗中共影響力擴張的努力也有可能會淡化下來,這是未來需要注意的地方。 【用做生意的方式談國際關係似乎不是好選擇?台灣如何回應?】 從國際政治的角度來看,川普到處要求其他國家多付軍費給美國的說法不甚理想。 美國確實付出龐大的軍費維持世界秩序,其軍費總數遠遠遠高於其他國家,但美國本身就是世界秩序穩定的最大受益者,當前世界秩序的核心是自由市場經濟,也就是印太戰略當中強調的自由和開放、海洋的自由航行、全球化下的商業競爭,也就是說,每個國家其實是各取所需 。 「你們給我付錢」的說法有利於疑美論的產製,國民黨過去持疑美論的學者和政客們已經全面開始了 。 在川普受訪後,美國國務院立即公開回應說台灣一直在買美國的軍備。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也在19日時強調,確保台海永遠不會開戰,必須成為美國政策的基本目標,美方對中國嚇阻及勸阻並進。「這仍是美國政策的重中之重,台海的和平與穩定對世界的和平與穩定至關重要」。 對台灣來說,針對川普說法比較好的回應,除了說我們願意付出一切代價、而且也已經投入無數代價來守護國家安全之外,也應該要強調台美的同盟關係、國家利益的互補關係,尤其我們長期以來(從1950到現在)一直是跟美國密切的合作,也都有在付錢買美國的軍備、各項後勤服務,持續精進我們的戰備,不論是政府或是私部門的發展,台灣是美國互惠的盟友。 在經貿上面,也從來沒有誰「搶走美國晶片」。全球化下的製程本來就是全球化的,供應鏈的移轉是綜合區位因素考量的結果,而且在高科技產業鏈當中,台灣是在全球供應鏈當中的一環,整個高科技產業鏈也是有大半仍在美國,資金來源以美國為最大宗,客戶更是以美國為最大宗。今天美國想要把供應鏈移回美國,但製造業的生產線無法說移就移,這方面台灣可以成為主要的合作夥伴,而不該被視為「搶走美國工作」。 另外,我們必須不斷強調,台灣支持美國作為全球民主國家的典範的形象,以及其在軟實力與硬實力方面的領導地位,盡量避免簡化成要不要付錢這麼簡單的問題。如果美國與盟友之間的關係是以付多少錢來衡量,這樣還算是盟友嗎?令人擔憂。況且,川普總是把談判放在嘴上,如果中共願意出更多的錢呢? 川普這種世界觀從他年輕時到現在都態度一致,但他這種說法是會讓盟友的安全感下降。 總而言之,不管誰當選美國總統,台灣都會持續加強與美國各級單位的交流與友誼,增加與美國的合作,我們也都必須要持續反擊各種疑美論,例如:美國刻意增加軍事衝突、刻意要賣軍火發戰爭財、美國不是真心對待盟友……等。觀測站先前的文章曾經提到,現在台灣必須要持續地與美國的共和黨和民主黨兩黨都做好溝通,促成更多的互動和交流。 川普專訪完後,不論從共和黨人或民主黨人的反應來看,大家對台灣議題仍然是有高度共識,每個人都說美國一定會與台灣維持緊密的合作關係,尤其是軍事安全面向的合作,共和黨的許多重要外交策士也再三保證說,川普執政下一定仍然是將台灣視為核心利益,至少我們看到的是兩大黨對台灣的共識仍然是很牢靠。 目前比較需要擔心的可能會是烏克蘭! 目前共和黨的幾個主要意見領袖,包括川普在內都傾向認為烏克蘭戰事拖太久、花了太多資源,也認為這會排擠到印太區域的預算資源,而普丁似乎也有公開報導指出比較歡迎川普當選的。假設川普重回白宮,第一個影響到的應該是烏克蘭以及美國和NATO之間的關係,印太區域的政策延續性應該是滿高的,同樣也會持續認定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威脅,只是在一些政策作法比較會有不可預測性。 最後還有一點我們必須要注意的是,台灣的國會現在狀況非常複雜,掌握多數的藍白對於美國的態度和對於軍事防衛的態度都滿一致的,認為台灣不應該刺激中國、美國不應該刺激中國,雖然現在藍白都號稱自己「親美」、選舉時也不約而同地肯定了所謂蔡英文路線,然而許多藍白政客平常都盡可能地去批評美國、批評國防政策,所以,之後審軍事預算的時候會發生什麼狀況? 這或許是我們公民社會最需要關注之處!畢竟,我們無法直接影響美國的選舉,不需要太多情感投入。像四年前有一些川普支持者到處罵沒有大力支持川普的人們,甚至去攻擊那些主張兩黨都要維持關係的人們就不太好了。 目前選情狀況很有趣,川普持續領先,但領先差距其實並沒有到安穩的地步,尤其在搖擺州,雖領先但幾乎每個州都在3-5%的差距內而已。而在民主黨確定要「換登」之後,選情尚未明朗,副總統賀錦麗是最可能的繼任者,但她尚未能證明自己能夠組起一個有效的競選團隊,過去幾年也沒有什麼能力或機會證明自己堪當大任。這場選舉真的是出現太多比戲劇還要更戲劇的狀況,只能說大家就繼續觀賞超現實的現實政治戲吧! — 補充:關於台灣搶走美國晶片的說法,不是台灣願意付錢就可以解決的事。 推薦大家閱讀張智程博士的文章:為什麼晶片製造「非台灣不可」──川普「保護費」說的三點回應。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206641 第一:官方第一時間要拿數據出來回應,台灣不是沒交「保護費」,台灣正加速投資美國 第二:不要為半導體不適合「美國製造」辯護,而是為留住「台灣製造」爭取時間擬定策略 第三:好好把台灣的敘事講清楚,台灣的供應鏈如何達成了「非台灣不可」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