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錦麗「換登」之後的美國選情觀察:身份政治議題發酵中?
8/1/2024
【賀錦麗「換登」之後的美國選情觀察:身份政治議題發酵中?】 過去幾週美國政治大戲相當精彩,先是川普的槍擊案讓他成為英雄般的象徵符碼,共和黨代表大會宣布副手JD Vance,接著是拜登震撼式宣布放棄連任;現在,副總統賀錦麗上陣幾乎已經確定,只差在下週的民主黨代表大會上正式定案。這邊我們來更新一下過去兩週發生的大事。如果太忙只能用耳朵收聽新聞(可心台詞),那請大家收聽觀測站底加辣~~~ 過去的兩週內,民主黨從地獄回到人間,不僅大金主回歸,還募到很多小額募款。在「換登」後第二週最新的民調當中,賀錦麗的支持度跟川普不相上下,跟先前辯論會後全面崩盤的狀況顯然差很多。 從過往經驗來看,民主黨臨時換人的後果都不太好,這發生在二戰後的杜魯門(Harry S. Truman 1945-53)以及1968年的詹森(Lyndon B. Johnson,1963-69),但是現在的狀況跟當時很不一樣。一來,拜登是在民主黨代表大會前半個月才宣布退選,沒有時間給黨內再跑一次初選程序。二來,拜登只當了一屆四年,但杜魯門當時已經當了8年(羅斯福總統第四任期剛開始沒多久就過世,副總統杜魯門繼任當了幾乎一整屆,然後競選成功當了一屆,要再競選連任。後來,1951生效的憲法修正案規定,總統最多只能當兩屆,如果繼任的任期超過兩年也算一屆,但這條規定不適用在當時的總統,所以杜魯門仍然可以競選連任,從他之後就不行當超過兩屆了,不管是不是連任都一樣),而詹森是中途接替遇刺的甘迺迪,所以也已經當了六年。從二戰後到現在「只有一次」是同一政黨連任到第三屆,就是接在雷根後面的老布希(但他沒連任成功),可見同一個政黨要執政超過八年是非常困難的事,目前這點並不會困擾賀錦麗。 根據Bloomberg 7/31發布的最新民調,在全國支持度方面賀錦麗和川普幾乎平手(48%:47%),然而,在美國的選舉人團選制下,全國民調並不太重要,最具影響力的是搖擺州。 搖擺州方面的選情是這樣的(賀:川,括號內為七月至今的變化): 亞歷桑那49%:47%(D+4%)、喬治亞47%:47%(D+2%)、內華達47%:45%(D+2%) 密西根53%:42%(D+6%)、威斯康辛49%:47%(D+2%) 北卡46%:48%(D+2%)、賓州46%:50%(D+1%) 從民調數字來看,民主黨穩定領先的只有密西根,共和黨穩定領先的只有賓州,其他幾乎都沒有顯著差距,等同平手。從走勢來看,威斯康辛和內華達都是兩黨上下起伏很大,其他各州多半是共和黨漸拉大差距然後又被民主黨追上。值得注意的是,賓州州長現在是民主黨籍的Shapiro,他同時也是副總統候選人的熱門人選,雖然他上次在大選中以很大的差距獲勝、且得票率高出拜登許多,但很顯然他還沒辦法把自己的高人氣轉換成整個黨在賓州的人氣。 從民調來看換登的決策「目前為止」是ok的,但選戰還有三個月的時間,還有非常多變數。 賀錦麗接下來要面臨的挑戰非常多,尤其賀錦麗並沒有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政績,過去三年半多數時間議案是卡在兩黨剛好各半的參院,但她必須要承擔所有拜登政府執政的缺失,尤其是超級有感的通貨膨脹。 然後,她最被人詬病的就是被拜登委派處理的移民政策,這點她同時被保守派和自由派攻擊,可以說是進退維谷。 另外,近年來美國選民特別在意政治人物的真誠性(Authenticity ),這也是川普崛起的重要特質之一,過去賀錦麗對某些議題的立場搖擺,例如上屆2019總統選舉時討論的全民健保政策,造成民眾不確定她堅持的立場是甚麼、為何而戰的不信任感;她一向非常謹慎中規中矩的發言方式也給人缺乏核心信仰(core conviction)的印象,不論是對當前對美國至關重要的經濟政策和外交政策;不過,身為女性討論墮胎議題,她看起來比其他候選人更加自信、更能貼近選民。 對手川普雖然爭議極高,卻也令人印象深刻,賀錦麗要如何建立形象、說服選民扭轉對她過去的刻板印象值得注意。此外,小編也從目前的空戰中,看到極大的世代差異,賀錦麗的「笑聲」成為差異的戰場。尤其在TikTok上有非常多人把賀錦麗的笑聲剪成短片,對Z世代的年輕人來說,魔性的笑聲讓人覺得這個政治人物跟自己很接近、更親切,經濟學人報導指出賀錦麗獲得了「拜登作夢都無法獲得的」宣傳效果。在拜登因為年齡因素退選之後,對於年齡與健康的質疑就回到川普的身上,畢竟他已經78歲,而賀錦麗到十月份才會滿60歲,比川普年輕了不少。 (川普已經明白反對禁止TikTok並使用這個平台來競選,而民主黨也在上面獲得很大的宣傳效果,看起來TikTok目前人氣真的很高…這是另個議題我們下次再繼續討論)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一週以來,「身份政治」的議題正在發酵。賀錦麗做為一個亞裔(媽媽是印度人)、非裔(爸爸是牙買加人)的身份,再加上身為一個女性政治人物,對於吸引少數族裔的選票來說是有優勢的。共和黨似乎沒有一個很好的應對方式。相對來看,Vance過去批評民主黨的發言被挖出來放大,他批判民主黨被「一群沒生小孩的人把持」,並點名AOC、布堤塔吉(Pete Buttigieg)、賀錦麗等人,還特別講說賀錦麗是悲慘的「沒有生小孩的貓奴女性」miserable childless cat woman。Vance還表示,身為父母應該要在投票當中獲得加權,沒有小孩的人不應該決定國家大事。這些發言都在持續被炎上當中。 川普也被重新檢視他一貫的發言風格與內容,尤其他在7/31參加了「非裔記者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lack Journalists),原本為了拉攏黑人選票,但反而變成大型吵架現場。他在專訪當中跟幾位記者與主持人對嗆,例如主持人問他關於非裔民眾被警察不當對待的議題,川普直接回答不知道,強調自己是自林肯以來對黑人最好的總統;他還質疑賀錦麗是一個假非裔,她是一個印度裔怎麼會忽然變成黑人(全場譁然,她的爸爸就是黑人呀)。川普在記者協會上面指控許多記者服務的媒體是假新聞組織,然後指控民主黨「允許懷孕九個月的婦女墮胎、甚至會把新生兒殺掉」(他在辯論會上有過一樣的發言),全場再度譁然。 川普還被問到對Vance針對女性和小孩的發言有何感想,川普直接切割說自己全都不知道,後來甚至說大家是投票給我、喜歡我就投、不喜歡我的話我就不會上。這些發言內容和風格川普從沒改變過,但現在要跟一位女性、亞裔與非裔的候選人做對比時就會被放大。同一天,Vance聲援川普,繼續指控賀錦麗是假非裔,指責她用假的口音講話,似乎是提油救火… 這些新聞片段已經在網路上面炎上。 如果身份政治的議題繼續發酵的話,川普的選情會愈來愈失去原有的優勢。 大家還記得嗎?2022年的期中選舉,原本所有分析都指出會出現共和黨的「紅潮」,結果紅潮完全沒有出現,在眾院共和黨只取得微弱的多數,參院也沒有拿下,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墮胎權的議題。人們看到保守派佔6席絕對優勢的大法官會議直接取消了墮胎權的保障,進而開始動員反對保守派勢力的興起。 過去幾個禮拜美國選舉發生的重大事件中,拜登退選可說意外地為民主黨內注入了一波歡欣鼓舞的能量,目前的民調顯示看來是正確的選擇,然而,這股能量是否只是蜜月期?是否能持續到投票日?一些媒體美國觀察家表示可能還要幾個禮拜才能反映真正的基本面(baseline)對決,賀錦麗未來還有許多挑戰,我們一起繼續觀察。 對於非美國公民的觀眾們來說,我們不需要參與這些國內議題的辯論,比較多是關注在兩大黨的外交政策。目前兩大黨對中國的態度都很一致,但採取的外交手段不太一樣。同樣地,人們對賀錦麗的外交政策比較不清楚,不過,她過去曾是《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the Uyghur Human Rights Policy Act)的共同發起人,曾參與美國多筆針對中國人權危機的立法活動。在台灣問題上,在2022年9月,賀錦麗曾公開表示支持台灣自我防衛,並提及這符合美國長期政策。目前看來她的態度跟當前拜登政府是一致的。而川普的外交政策如我們前面文章提到過的,是用比較「交易式」的方式來和其他國家(包括盟友在內)打交道。對台灣來說比較正面的重點在於,台灣議題目前是兩大黨具有高度共識的議題,公開挺台的議員、前任或現任官員、智庫政策圈學者們相當多。我們要繼續維持這樣的兩黨高度共識。 關於外交政策的部份我們在podcast裡面已經有一些的討論,本文篇幅也已經有點長了,我們就在後續的文章當中再繼續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