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年輕男性與女性的巨幅偏好差異

8/23/2024

【美國大選:年輕男性與女性的巨幅偏好差異】 過去二十年間,三十歲以下(18-29)的年輕族群通常都是以民主黨的選民為主,而且優勢還滿大的。2008年時年輕族群投給兩黨比例是60%比30%左右。然而,這個數字在去年民調的時候就已經變成48%比40%左右,呈現顯著的反轉。 更有趣的是,這樣子的反轉,其實背後有顯著的男女落差。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拿2020出口民調以及今年的民調來比較,在2020選舉,拜登(對比川普)在年輕男性族群當中獲得+15%,年輕女性+32%;然而,今年上半年的民調顯示川普在年輕男性族群當中+14%,一來一往將近30%的差距!!不過拜登在年輕女性仍然是+30%。 換言之,三十歲以下年輕男性支持共和黨的比例在八年之內從三成多左右上升到將近五成。而年輕女性支持民主黨的比例,二十年來大致上都維持在六成上下波動,沒有太大的改變。也就是說,過去二十年間民主黨在年輕族群的支持率優勢漸漸消失,主要原因就是失去了年輕男性的支持。 為什麼在拜登執政期間,年輕男女之間的投票偏好差距變得更大了?主要原因可以從這幾年美國社會當中的主要議題來看。 如果我們問選民,什麼領域是最重要的,年輕男性回答最多的是經濟議題、民主政治、移民,而女性回答最多的則是墮胎、反對右翼(排外)意識型態,以及經濟議題。回答墮胎議題最重要的女性,比例大幅超過其他議題(比例是第二名反對排外意識型態的三倍)。也就是說,對於身份政治、女性自主的議題,已經成為近年來美國政治動員的一個重要元素。 值得關注的對比同樣出現在其他議題方面,對年輕族群來說: 拜登政府推出的減免學貸政策,贊成減反對後的比例,女性有45%,男性只有2%。針對川普政府時期的「減稅政策」,贊成減反對後的比例,女性是-20%,男性是+23%。針對川普的「蓋圍牆反移民」政策,贊成減反對後的比例,女性是-47%,男性是-10%。 華爾街日報指出,現在女性的勞動參與度愈來愈高,而且已經有超過六成的大學畢業生是女性。 有趣的是,女性申請就學貸款的比例比男性還要高(49%:42%),所有貸款債務當中有66%是由女性所有。先不論背後的原因(重男輕女的現象在美國也有?為什麼女性需要負擔的學貸比男性還多?),但我們可以想見拜登政府最引以為傲的政策之一(學貸減免)為什麼會讓女性有更高的支持,然後讓男性不開心。同樣道理,通常被視為是自由派青睞的議題(例如現在副總統候選人華茲在明尼蘇達推行的,降低學費、提供免費午餐、福利政策等),也並不一定是所有選民都買單,而這幾年甚至是有不同性別、不同年齡層之間的極化趨勢。 無獨有偶。今年一月,金融時報刊出一篇報導「正在成形的全球性別新分歧」(A new global gender divide is emerging)就指出三十歲以下的男女意識型態兩極化的現象同步在全球出現。年輕女性愈來愈趨向自由派(liberal),而年輕男性則愈來愈傾向保守派(conservative)。 專欄作家謝達文在端傳媒上面刊出一篇文章,用數個調查題目來比較中港台是否也有出現兩極化的傾向,他發現:「如果從『刻板印象』來看,在香港和台灣,女性地位的提升以及性平教育的推廣等等條件看來已頗能破除舊有的迷思,且對男女同樣有效,在青壯世代之間尤其如此;然而,在面對傳統規範時,性別意識提高雖然能帶動人們對舊規範的質疑與反思,對女性的效果卻明顯優於男性。在性別分工規範方面,男女雖然都往平等的方向前進,但新世代女性都已對舊規範避之唯恐不及,新世代男性卻仍有可觀少數仍有舊思維,男女之間因此出現差距;至於在離婚問題上,青壯世代女性持開放態度的比率明顯較高,也許是因為她們的性別意識,讓她們對婚姻中女性面對的困境有所覺察,因此更認為不適合的婚姻就該離婚。但男性這樣的覺察卻相對較弱,尤其台灣的青壯世代男性甚至完全不為所動,對於離婚抱持開放態度的比率因此維持三成多的低水位,與同輩女性的差距更因此越拉越開。」 不管在哪個民主國家的選舉當中,常常都會聽到政治人物們強調要想辦法觸及更多中間選民、年輕世代選民。然而,現在年輕世代選民之間是有很大的偏好落差,尤其男性與女性之間的落差,這樣的差異可能就需要由各個政治人物展現智慧去溝通說服了。 參考閱讀: 謝達文,〈數洞:如果世界趨向「女進步男保守」,中港台會有同樣的性別差異嗎?〉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40201-dataphile-gender-divide-in-china-hongkong-taiwan FT, A new global gender divide is emerging https://www.ft.com/content/29fd9b5c-2f35-41bf-9d4c-994db4e12998

觀測站觀點分析

美國台灣觀測站的共同編輯和專家分析世界新聞大事對美國與台灣的衝擊。從地緣政治、國防安全、和選舉動態,到經濟、科技、與文藝趨勢,給您最新鮮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