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見縫插針,測試日本反應

11/20/2025

【中國見縫插針,測試日本反應】 一、日本首相的「存立危機事態」發言如何被中國操作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國會質詢時講到「存立危機事態」時提到台灣,然後中國就開始升高事態。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甚至揚言要斬首高市。許多台灣媒體或國際媒體開始附和中國的說法,在報導時說是日本首相的發言惹怒了中國,然而這樣就輕易地掉入了中國的敘事陷阱了。(別的不說,有人看過駐外使節發文說要斬首該國元首的嗎?中國就真的這樣做!)其實真正在操縱輿論風險的,是中國,高市首相的發言僅僅只是在國會的質詢當中,回應「假設」中國使用武力的時候,什麼狀況下會造成日本在2015年新安保法定義的「存立危機事態」(そんりつききじたい),進一步動用「集體自衛權」。 以下是幾點分析與提醒。 首先,高市首相根本沒有說日本將會「武力協防台灣」。她在國會回答質詢時談的是:在什麼情況下會構成日本「存立危機事態」。後來她進一步說明:「是否產生存立危機事態」當然要看具體發生的狀況來綜合判斷,如果是以非武裝的民間船隻封鎖台海,而未進入戰爭狀態的話,不一定會成立(存立危機事態);但要是中國以武力進犯台灣、對台灣採取武力攻擊,例如出動軍艦進行海上封鎖等,或者是美軍為了對付台海封鎖而馳援台海周邊、進而與中國交火,這就有可能會構成存立危機事態。高市首相也再次強調:「台灣有事可能會讓日本進入存立危機事態的發言,和日本政府過去的見解一致」。 整個發言都是在假設的狀態下進行,重點是討論什麼要件符合日本法律規定的「存立危機事態」。 我們在報導或分析的時候,首先必須避免把這段發言簡化為「日本將會武力介入台海」,更不要說「踩中國紅線」這種話。中國過度反應的目標,就是希望大家跟著起舞。 一般大眾也就算了,但我們看到很多學者、權威媒體都沒有搞清楚「存立危機事態」在日本安保法制是什麼意思,跟著中國把日本首相形容成魯莽發言的麻煩製造者,這完全正中北京下懷,無意間協助了中國達成統戰目標。 回顧歷史,「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說法起源於2021年。當時已卸任首相一職的安倍晉三,在2021年12月由台灣的智庫國策研究院主辦的一場線上座談會當中提到:「『台灣有事』等同『日本有事』,也就是『日美同盟』有事,北京領導階層,尤其是習近平主席絕對不能誤判。」 後面「日美同盟有事」才是重點啊!因為目前日本安保法制當中對於日本出兵的要件就是這麼規定的,結果在絕大多數的報導當中,都沒有放入這個最重要的後半段,變成了一則又一則去脈絡化的敘事。事實上,同年7月5日,時任副首相兼財務大臣的麻生太郎在東京的公開演說就指出「台灣若是發生重大的問題,(日本將此)視為存立危機事態的話也不奇怪。日本和美國必須一起防衛台灣。」((台湾で)大きな問題が起きると、存立危機事態に関係してくると言って全くおかしくない。そうなると、日米で一緒に台湾の防衛を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二、為何台海對日本是「自身存亡」問題 其實道理很簡單,根據金融時報的估算,台灣海峽與周邊海域每年有全球45-48%左右的航運經過,換算成商品的話,根據CSIS智庫的報告,全球有超過五分之一的海運商品會經過台海。2022年日本32%的進口和25%的出口商品——總額近4440億美元——經由海運通過台灣海峽。換句話說,就算我們不提到駐日美軍規模與軍事基地的重要性,光是商業規模就確實是會帶來巨大的風險。 提醒大家,中國現在對日本的各種文攻武嚇,我們如果當真就輸了。 從統戰角度看,中國刻意突顯高市首相的發言,試圖將日本首相描繪成「麻煩製造者」,一方面模糊其侵略台灣的野心與擴張勢力的本質,另一方面訴諸日本國內的反戰勢力,持續用二戰記憶去情勒這些擁護戰後和平憲法體制的人。 日本和其他國家一樣,有年輕世代有右傾傾向。但不代表這些年輕人支持軍國主義,卻很可能反感為什麼日本要一直背負二戰原罪。這就是安倍晉三當年說要脫離戰後體制,也是在自民黨內屬於相對保守的高市早苗能獲得年輕人支持的主因。 三、哪些族群容易受中國敘事影響? 而會受到中國敘事影響的,不外乎在終戰前後出生、對二戰或戰後復興有兒時記憶、經歷過60年代左派浪潮的那些人。這些人許多對中國有負罪感甚至好感,而這些人現在也都七老八十了。中國的情勒或統戰對象不外乎是這些人,或者是對政治冷感的民眾。他們如果不了解高市早苗的前因後果,也對於中國的擴張野心與手段沒有覺察,確實很容易產生「高市沒事去招惹中國做什麼」的誤解。 不過,中國政府及中國人這幾年在日本敗掉的陰德值,某種程度上讓高市面對中國壓力時更有底氣,覺得中國現在已經軟土深掘。這一切就看日本民意如何反應。當然中國一定也會把高市民意支持起伏,解釋為自己文攻武嚇下日本民眾產生對高市的反感。(中國官媒甚至已經引用馬英九等人的言論來「證明」台灣人都反日) 四、日本各界挺高市、反觀台灣在野黨與中共唱同調 中國官媒《人民日報》19日在二版刊登鐘聲的「毒化中日关系必将自食恶果」一文批判高市早苗,其實算是近日比較高級別的批判力道。過去涉台事務比較高層次的回應,除了國民黨主席當選以及國民黨要員訪中,大概就是2022年8月3日頭版的評論員文章「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决心坚如磐石」,回應裴洛西訪台。然後是2024年10月14日人民日報二版的鐘聲「赖清德“新两国论”严重危害台海和平哪里有半点“温和”“克制”」,則是回應賴清德的雙十演講。這兩次都伴隨著對台軍演。當然這次對象是日本,要是中國像對台灣那樣強度的軍演只怕會驚動美軍。 現在中國就是逐步拉高調門,輔以鋪天蓋地的輿論戰,最新的發展是已經開始動用貿易制裁了。 接下來,就要看高市首相及日本國民是否扛得住壓力,至少目前觀察到的,是日本各界普遍的反應都很一致,都是高度支持首相的立場。 例如,(在野黨)國民民主黨的黨魁玉木雄一郎被媒體問說是否要求高市首相收回言論,他說:高市首相的發言是針對假設性的問題,在特定狀況下美軍受到攻擊時日本在法律框架內可以有的反應,你覺得有哪邊需要撤回? 媒體問經濟安全保障大臣小野田紀美同樣的問題,得到的答案是:「如果我們的經濟高度依賴一個特定國家,而這個國家是只要遇到不滿就會立刻採取經濟手段威嚇,那我們的過度依賴就是一種風險。」 就是很正常的發言,任何正常思考的公眾人物應該都能說得出這些話。 然而,最後不得不反觀台灣。 在台灣,在野黨政客一個比一個還要兇,搶著比賽誰比較能幫中共老大哥教訓看不順眼的人,比賽誰更能幫忙中共建立使用武力的正當性,搶著罵日本、罵賴清德。 大家有注意到嗎?這幾天中國國民黨一直在講「一國兩區」、還講什麼「外國勢力不能插手台海」,這完完全全是中國想要推動一中原則的目的之一:讓兩岸事務成為國內事務,然後外國就完全沒有伸援台灣的餘地(國際法規定不能干涉內政)。 看到各路中共同路人的裡應外合了嗎? 這些人對整天威脅「留島不留人」、「送台灣進人再教育營」要以武力消滅自己的國家、以各種手段脅迫自己同胞的「那個國家」,從來都不會有一句批評。 解讀「存立危機事態」與「台灣有事」:日本要從戰略模糊邁向戰略清晰?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9144388 台灣有事就是日本的「存立危機事態」 https://www.mirrormedia.mg/external/dailycolumn_29458 中国が台湾侵攻なら麻生氏「日米で一緒に防衛」…限定的な集団的自衛権に言及 : 政治 : ニュース : 読売新聞オンライン

觀測站觀點分析

美國台灣觀測站的共同編輯和專家分析世界新聞大事對美國與台灣的衝擊。從地緣政治、國防安全、和選舉動態,到經濟、科技、與文藝趨勢,給您最新鮮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