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美國是壯大台灣不是空洞化

11/13/2025

【投資美國是壯大台灣,不是空洞化】 台灣與美國之間的貿易談判仍在進行當中,日前傳出已經到了收尾階段,前陣子剛完成第5輪的實體磋商。美國媒體Politico報導:美方要求台灣投資的數目「介於韓國3500億美元與日本5500億美元間」。我們先前有討論過,現在一切公開放話的內容,其實都是在測試對方的底線,我們仍然需要等待最後協議的公告(其實就算是正式公告之後,隨時改變也是有可能的,這是川普政府的風格)。 果不其然,報導出來後馬上又是一片造謠與疑美論,認為台灣的產業「出走」、「經濟要完蛋了」。這邊我們要再次強調,台商佈局美國、投資美國,並不是出走和空洞化,這與30年前「西進中國」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現在我們到美國投資,是帶動台灣產業升級與擴大市場的契機。 在這邊我們quote專家說法,台大政治系陶儀芬教授指出: 30年前是因為中國的生產成本便宜,生產線整條外移,造成台灣產業空洞化 現在是因為美國市場需求旺盛,台商擴大產能不及,進行台美兩地分工,將帶動台灣產業升級 全球供應鏈正在重組,在美國要重建本土製造業時,與台灣的安全與經濟地位類似的日韓都趁機卡位,台灣如果缺席,將會在下個階段美國領導的AI應用與軍工產業發展的國際分工失去先機, (事實上,在川普上台之前,台積電就已經擬定了投資美國的計劃,川普上台後只是加速這個計劃的進行) 除非你原本就不希望台灣經濟像過去80年一樣跟著美國市場需求發展,要去加入中國紅色供應鏈,或孤立於全球市場,不然應該把政府花比其他國家更多時間談出來的「台灣模式」看作機會,不是損失 美國重建製造業,尤其是AI革命,許多產業需求大噴發,台灣本身就沒有這麼多土地、能源與勞動力來吃下這些需求,全球佈局是有志成長的廠商必要的選擇,這不會減少台灣本地的工作,反而會增加台商成長的機會,也會提高台灣的工資水平與股價 根據目前行政院公佈的「台灣模式」,政府並沒有要拿納稅人的錢去投資,是台灣廠商根據客戶需求戰略佈局的決定赴美投資,搭配政府信用保證 大家想想看: #過去三年台股在漲什麼 #只聽過中國工人搶你的工作沒聽過美國工人搶你的工作 #美國是台灣的市場不是競爭者 #不去投資是原地踏步放棄未來成長 / end quote 事實上,三四十年前,台灣達成所謂的經濟奇蹟,靠的主要也是美國的消費市場,甚至技術與資金也有大部份是從美國與日本等國家來的,這可以由「雁型理論」來形容,由先進國家帶著我們飛。現在不一樣了,我們自己就有非常強的製造業技術,不管是半導體產業、工具機等,都是世界一流水準,現在是我們去投資美國,而同樣的地方在於,賺錢的是台灣的廠商。 在日本與韓國與美國簽訂的協議之下,即使帳面上保證了上千億美元的投資,那也不是由政府出錢,而是政府媒合廠商、提供信用與貸款。現在我們與美國談判的內容,是由台灣提供建造科學園區的經驗,媒合廠商到美國建立類似科學園區的產業聚落。另外一個數字大家可以參考,我們台灣廠商每年到世界各地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的金額都有超過三百億美元以上,2024年更有高達449億(不含中國),換句話說,承諾要去美國投資個3000億元其實攤平到各年度就不是一個大數字了。川普要的就是帳面上立即可見的數字,如此而已。 再強調一次,即使台灣不簽貿易協定,聰明的台商自己也會去。事實上各大廠商也早就在美國佈局了。很大的機率來看,只有親中反美的人才會認為去美國不好。而且大家想想看,如果日本韓國這些國家都去美國做更多投資,更接近美國市場,那台灣是要白白把市場空間讓給競爭對手嗎? 還有,我們正在經歷AI的新興產業革命,而台灣的發展空間(物理)是有限的,包括土地面積、天然資源、以及電力等需求,都會超過我們所能承載的範圍,所以佈局全球當然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現在,我們的「科學園區模式」就是台灣最強的軟實力之一(讓全球認定台灣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地方),也是我們最強的硬實力(美國從來沒有什麼產業政策可言,因為信奉自由市場,現在要把製造業帶到美國,所以他們也需要向台灣學習這樣的模式)。 所以綜上所述,任何一個講說台灣去美國投資就是要被淘空這類的言論,都是很不可取的。

觀測站觀點分析

美國台灣觀測站的共同編輯和專家分析世界新聞大事對美國與台灣的衝擊。從地緣政治、國防安全、和選舉動態,到經濟、科技、與文藝趨勢,給您最新鮮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