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瑜回家

11/23/2025

【子瑜回家有感:我們都是______。】 空格可以填入周子瑜,沈伯洋,李明哲,富察,還有好多好多人。 韓國人氣團體TWICE於11月22日在高雄世運主場館開唱,而是台灣成員 總統大選過後,中國官方把所有過錯推給黃安,這定這是「某些政治勢力挑撥的事件」。 (註:在中國,所有的資訊流通都有嚴格的控管,所有的民間行為都需要有官方的核可,尤其是各種抵制與抗議,唯一有可能「挑撥」的政治勢力,正是中共自己) 為什麼要特別提到這件事呢? 我們發現在社群平台上面已經有很多人開始洗記憶,聲稱「執政黨(民進黨)都沒有保護我們的藝人、執政黨完全不吭聲」。欸不是的喔,2016年政黨輪替到現在,我們政府這幾年來從來沒有屈服於中共的壓力,從來沒有承認任何中共要求我們需要承認的東西,尤其是一中原則和偉大中華復興之類的口號。不過,自此之後中國對台灣演藝工作人員的壓力變得更大,到處逼迫他們表態。可悲的是,在野黨有一堆人出來譴責台灣人,認為台獨就不要去中國賺錢,認為下跪才是最好的解方。 事實上,最近中國外交戰狼大顯神威,對日本大動作,對台灣也大動作。他們在做的事情都是一樣的,就是試圖延伸「長臂管轄」的一環,主要目的是要造成大家的恐懼,然後會有人開始自我審查。 不管是周子瑜,或者近期的沈伯洋,中國只要看你不順眼就可以說你是台獨,然後發起各種制裁、甚至通緝。這些威脅一直都在,而且都是真的會執行的。 quote洪耀南老師的文章:中共非常清楚,它無法真正逮捕沈伯洋,也無法讓國際刑警為其效命。但重點從來不在「抓得到」,而在於能不能讓你「覺得自己會被抓」。 真正的目的是製造寒蟬效應——讓所有台灣政治人物、國際倡議者、青年官員,心中都浮現這樣的疑問:「我會不會也成為下一個被立案、被懸賞的對象?」「我出訪的國家會不會因為中共壓力對我設限?」 這不是軍機繞台那種可見的硬威脅,而是一種看不見、卻無所不在的心理滲透。它的目的,是讓人們在行動之前就先退縮,先懷疑,再自我審查。 它要讓外交變得更昂貴,讓民主發聲變得更困難。這就是用「司法恐懼」取代「軍事恐嚇」的灰色作戰,更精緻、更陰險。end quote 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智庫在2021年曾經出版一篇《中國:跨國鎮壓原產國個案研究》的特別報導。今年四月時,「國際調查記者同盟」與全球42間媒體共同調查並發布一份《中國箭靶:跨國鎮壓如何滲透全球體系》調查報告,揭露北京當局如何對異議人士進行跨界鎮壓,而且這個體系已滲透全球,甚至常濫用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與聯合國在內的國際機構打壓異議人士。 除了打法律戰以及製造恐懼之外,本站共同編輯群最近接受媒體專訪或者寫文章時會強調一點:這是中共對更多人的「反戰」(反自我防衛)的召喚。 那麼中共這樣做的效果是否成功呢?看起來效果還不錯,你看我們台灣內部有多少人整天嘲笑沈伯洋、嘲笑被通緝的網紅?你看社群平台上面有多少人拿子瑜事件來捏造歷史?有多少人整天譴責台灣,卻從不指責中國一直使用武力以及各種經濟脅迫和外交脅迫? 重點:唯一能夠對抗中國這些流氓行為的方式,是民主國家以及民主倡議者們團結合作,共同譴責這類行徑,並且絕不向中國不合理的要求與威嚇低頭。 有些人覺得跪下可以掙錢為什麼不跪?問題在於他今天叫你跪下,明天可能你就變成小六子。今天叫你反獨,明天可能就叫你促統、叫你承認大中華。 你跪了之後就從此不會再有自主性,而且他們的領土野心也不會有絲毫的減少。看看我們有多少藝人們整天黃河長江地叫,他們自己不尷尬就算了,但今天的問題是中共正在侵蝕我們的自由民主。 Quote王宏恩老師: 對於已經說服自己跪下的人來說,當你仍持有自尊的站著,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不可饒恕的人身侮辱。『我們都跪了,你怎麼可以不跪?你不跪不就顯示我們很丟臉嗎?』其實現在就是這樣的邏輯,很簡單而已,他們只是不敢抬頭直視讓他們跪的暴力來源,因此把氣出在其他仍站著的同胞身上。end quote 熱愛自由的人必須要相互守望。我們都是周子瑜,我們都是李明哲,我們都是沈伯洋,我們都是(隨時都可能被說是)頑固台獨份子。 對中國來說,只要不跪下就是台獨,中華民國派(只要你不促統、不反獨、不想當偉大中國人)也是台獨,我們都必須要認清楚中國政權的本質。 最後還是要說,歡迎子瑜回家,希望有更多的人們可以在自己的舞台上發光發熱,而且不受到任何政治力的干擾,用自己最自信的樣子走向全世界!

US Taiwan Watch - Commentary and Analysis

Our team of editors and experts comment on the latest and most important events in the world and how they affect US-Taiwan relations. From geopolitics, security, and elections, to business, technology, and culture, this is where to find the freshest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