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任國務卿盧比歐的對中經貿策略

12/3/2024

【候任國務卿盧比歐的對中經貿策略】 美國準總統川普選擇佛羅里達州資深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擔任國務卿,這使川普內閣中的對中國「鷹派」再添一員。盧比歐出身古巴,他是根本價值上的反共派,對中國方面也是很關人權議題,例如他對新疆人權問題高度關注,長期以來也對中國經濟快速增長表示擔憂,並多次批評美國政府在應對中國挑戰時的「被動態度」和「錯誤假設」。 今年(2024)9月,盧比歐發表了《中國打造的世界:「中國製造2025」九年後》(The World China Made: ‘Made in China 2025’ Nine Years Later)報告,深入分析了自2015年中國推出「中國製造2025」戰略以來,在高科技領域取得的顯著成就。這份報告是他2019年報告《「中國製造2025」與美國工業的未來》(Made in China 2025’ and the Future of American Industry)的延續,重新審視中國在這一計劃中的成果。盧比歐認為,中國已經不再是低成本製造的代名詞,而是全球工業和科技領域的一個強而有力的競爭者。 報告提出三個核心觀點。首先,中國在21世紀的多個關鍵產業中已成為全球領先者,這些產業對未來地緣政治競爭有決定性影響。其次,中國透過技術竊取、大規模政府補貼和戰略產業規劃等手段,成功建立了全球最大規模的工業體系。最後,盧比歐認為美國不應再抱有中國經濟已達頂峰並正在衰退的錯誤樂觀想法,應採取積極行動應對中國的挑戰,並制定一系列戰略來維持自身競爭力,如推動產業政策、保護關鍵技術、重振製造業基礎及促進科技創新。 報告指出,中國在「中國製造2025」中提出的十大高科技領域中,已有四個領域完全實現目標,包括電動車、能源和發電技術(包括核能和太陽能供應鏈)、高速鐵路以及造船業。此外,中國在航太、生物技術、新材料、機器人和製造工具、半導體等領域也取得部分成功。唯一未達成目標的是農業機械。報告補充,在44項關鍵技術中,中國在37項上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並在「智能製造」方面進步神速,逐步主導全球工業供應鏈。盧比歐強調這份報告應作為美國政府和商界的警鐘,呼籲全社會共同努力,應對中國挑戰並重振美國經濟實力。 特別的是,盧比歐認為,美國對於中國經濟的評估往往呈現兩極化。一派認為中國經濟面臨嚴重危機,強調其高負債、增長放緩、房地產問題及人口老齡化等挑戰。例如,2023年6月,美國總統拜登在接受《時代》雜誌採訪時稱中國經濟岌岌可危。但盧比歐抱持更謹慎的觀點:雖然中國面臨結構性問題,但其經濟韌性和戰略決心不容低估。中國領導層堅信,製造業、出口及習近平提出的「新質生產力」是國家發展的關鍵,並致力於透過技術創新和提升生產力來實現經濟繁榮與政治穩定。他認為,即便假設中國目前的經濟實力已達頂峰,在未來數年內,其仍可能對美國產業和就業市場造成重大挑戰。他呼籲美國避免自滿,制定全面政策來維持其競爭優勢。 盧比歐作為準國務卿,對經濟政策的關注和對中國強硬立場,將有可能讓未來美國外交政策採取更積極的對中政策,特別是在經貿領域。不過同樣地,這還需要看國務院與商務部、財政部之間的關係,還有來自川普身邊的人們如何競爭話語權。至少我們可以確定在國務院這邊的態度將會讓中國緊張一番。 參考資料 https://www.rubio.senate.gov/rubio-releases-report-the-world-china-made-made-in-china-2025-nine-years-later/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2024/09/09/marco-rubio-made-in-china-threat/?fbclid=IwZXh0bgNhZW0CMTAAAR30qDakWEncA2tVGamq323G2gs1LNcPNtoF708_UmHaQBSnMjWWrDMJNGk_aem_nUZl6Fwss31IHWoKHlNMsg

觀測站觀點分析

美國台灣觀測站的共同編輯和專家分析世界新聞大事對美國與台灣的衝擊。從地緣政治、國防安全、和選舉動態,到經濟、科技、與文藝趨勢,給您最新鮮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