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蔡英文到賴清德:台灣外交政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5/23/2024

這週一,我們即將迎來台灣第五位民選總統賴清德的就職典禮。這也意味著,民進黨將迎來第三次執政,但這次情況有些不同,民進黨並沒有在立法院掌握多數席位,也就是說,賴政府未來的道路可能會比較艱難。在這樣的狀況下,賴曾多次表示將延續蔡英文的國安和外交政策,他可能做到嗎? 美國雜誌《外交家》刊登了觀測站成員的投稿〈從蔡英文到賴清德:台灣外交政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這篇文章透過研究蔡英文2016年、2020年兩次的就職演講稿,來分析她過去八年的外交政策及變化中的國際環境,讓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未來賴政府外交政策的可能走向,以及這些政策對未來台美關係的影響。 以下節錄幾個重點,歡迎到連結收看全文: https://thediplomat.com/2024/05/from-tsai-to-lai-the-past-present-and-future-of-taiwans-foreign-policy/ ▍蔡英文的外交政策 蔡英文在2016年上任時提出了「踏實外交」,旨在通過民主自由等價值觀加深與其他民主國家的交流,建立「民主同盟」。她在兩次就職演講中都強調了這一點,2016年蔡英文表示,台灣在全球公民社會中一直是模範公民,並將繼續深化與美國、日本和歐洲的關係,推進多方面合作。 儘管如此,蔡英文在第一個任期內的進展有限。然而,隨著全球對中國態度的轉變,尤其是中美貿易戰和中國的戰狼外交,蔡英文的外交政策逐漸獲得更多支持。2020年,蔡英文重申了台灣作為「民主成功故事、可靠夥伴和世界上一股善良力量」的角色。而台灣在COVID-19疫情中的出色表現,以及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尤其是在半導體製造領域,進一步鞏固了國際地位。美國和歐洲,尤其是中東歐國家如立陶宛、波蘭、捷克和斯洛伐克,也對台灣的外交努力做出了積極回應。 過去的台灣政府通常把經濟利益和國際空間的擴展放在首位,對於國際爭議避而遠之。然而,蔡英文的「踏實外交」更重視共享價值,甚至超過了經濟利益。台灣不僅選擇與其他民主國家聯合對抗專制政權,還積極參與盟友的聯合行動。例如,當俄羅斯在2022年入侵烏克蘭時,蔡英文政府迅速加入美國和日本對俄羅斯的制裁行動。 ▍蔡英文的中國政策 蔡英文在2016年和2020年的就職演講中顯示出她對中國政策的策略變化。以下是幾個重要的轉變點: 1. 在2016年,蔡英文避免直接提到中國,似乎是為了避免爭議與不惹怒北京。然而到了2020年,她在中文演講中使用了「對岸」和「北京」,在英文翻譯中直接採用了「Beijing」和「China」,展現出她對中國政策的立場更加堅定。 2. 2016年,蔡英文在演講中花了相當多的篇幅來說明1992年的事件。北京曾警告,與蔡英文政府接觸的前提是她必須要接受「九二共識」。蔡英文為了試圖平衡立場,強調「20多年來雙方交流、協商所累積形成的現狀與成果」,相互都應該珍惜,並「在這個既有的事實與政治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然而到了2020年,蔡英文不再提及1992年,而是強調「和平、對等、民主、對話」,並明確拒絕「一國兩制」,展現出對北京的堅定態度。 3. 蔡英文的中國政策從「擱置爭議,共同發展」轉變為要求雙方共同承擔維護區域和平穩定的責任。她在2016年曾表現出善意,邀請北京對話,但到2020年,她表示兩岸應共同承擔責任,不再尋求單方面的善意,尤其是在中國不願意平等交流的情況下。 這些變化主要是受到北京行為的影響,尤其是習近平的「習五條」和2019年香港發生的事件。「習五條」中明確表示,他只接受台灣成為中國領土一部分,並強調「一國兩制」的框架。同時,他對香港民主運動的暴力鎮壓進一步驗證了北京隨時可以背棄「一國兩制」的承諾。香港在接受「一國兩制」的二十多年後,換來北京的全面鎮壓,失去了經濟發展,失去了民主自由,失去了它自己。 習近平沒有給台灣留下任何談判的空間。一方面,他強迫台灣接受「一國兩制」;另一方面,他通過對香港的鎮壓證實了「一國兩制」只是最終政治同化的煙霧彈。 ▍賴清德的外交政策方向 賴清德在5月20日就職前曾多次表示,他會延續蔡英文的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在4月24日的民進黨中執會上,賴清德重申了對於兩岸關係的基本立場,強調「承諾不變、善意不變」,願意在對等與尊嚴的基礎上與中國進行交流合作。此外,賴在國安團隊的任命上也保留了許多蔡英文信任的幕僚,例如任命外交部長吳釗燮為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前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為國防部長。在5月1日的民進黨中常會上,賴也表示,他的國安內閣成員經驗豐富,將「延續蔡總統穩健、負責、可靠的國際政策」。 賴清德的就職演講可能會談到台灣與美國的關係、新南向政策、能源、房價和低工資等國內問題,這些問題都會影響他的外交政策空間。重要的是,賴必須向國際社會保證,他會維持蔡英文留下的現狀,而他也一直強調會遵守蔡英文所設定的路線。所以,預計賴清德會在就職演講中使用「中華民國(台灣)」這個名稱。雖然賴曾經說自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但不能忽略的是,他總遵循民進黨的基本立場,即「台灣已經是獨立的,所以不需要再宣佈獨立」。 在他的總統任期開始時,賴清德需要在國內力量和外交政策優先事項之間取得平衡。他的就職演講不僅是向台灣人民承諾他會致力於保護台灣主權,也是向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保證他會負責任地履行這一承諾。 台美中關係非常複雜,而賴清德作為蔡英文的副總統,應該很清楚保持這種關係穩定所需的微妙之處。如果他選擇延續蔡英文的方法——就像他在競選期間承諾的那樣——他的政策可能會傾向於維持現狀,避免無意間加劇台海緊張局勢的行動。 儘管如此,即使賴完全按照蔡英文的方法行事,我們可以預期中國可能會在他總統任期開始時,透過一些小動作,挑釁並測試他危機管理能力以及他的紅線在哪裡。賴政府需要對此展現出耐心和彈性的政策操作來維持和平,而對任何台灣領導人來說,這都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觀測站觀點分析

美國台灣觀測站的共同編輯和專家分析世界新聞大事對美國與台灣的衝擊。從地緣政治、國防安全、和選舉動態,到經濟、科技、與文藝趨勢,給您最新鮮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