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測站華府講座:變革世界下台灣的政策挑戰
9/19/2024
【觀測站 2024 華府講座系列:變革世界下台灣的政策挑戰】 美國台灣觀測站 US Taiwan Watch和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國際事務學院的席格亞洲研究中心(Sigur Center for Asian Studies)九月初在華府共同舉辦了一場座談會。會中由FAPA執行長蕭喬勻(Anny Hsiao)主持,三位與談人包括奧克蘭大學傳播系蘇巧寧老師(Chiaoning Su, Oakland University)、東吳大學政治系陳方隅(Fang-Yu Chen, Soochow University, Taiwan)、美國智庫東西方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江敏華(Min-Hua Chiang, East-West Center)。現場的參與者相當熱絡,幾乎坐滿了整個教室,有超過五十人與會。 首先,蘇巧寧分析台灣最新的政黨政治發展現況,介紹2024年總統大選的結果,以及今年上半年在立法院的一系列混亂狀況。尤其是最近台灣民眾黨(TPP)經歷了很多司法案件的醜聞,他們是以年輕支持者為主,強調居住正義、分配不均、經濟議題,他們強調要跳服兩大黨的政治格局,但是在立法院內卻成為了國民黨的盟友,直接依附在國民黨之下。這樣狀況會未獲國會多數席次的執政黨帶來許多挑戰。不過,從賴清德政府上台到現在一百天,民調表現是非常好的,尤其支持度和信任度都高達近六成,民眾對經濟表現的感受普遍非常正向。後續的發展還必需要看政府是否可以持續提出施政方針並加以執行。 陳方隅接著分析賴清德政府的外交與國防政策。他先指出台灣議題在美國已是兩大黨的共識議題,只是在台灣方面,對外政策仍然因為對中國看法的分歧,而變成是中共可以直接操弄的破口。他為大家分析台灣執政黨的國防、外交團隊,裡面許多人是延續蔡英文政府時期的人事安排,政策方向也是很一致。團隊當中有一些亮點,例如國防部長顧立雄一上任就推出一系列讓人非常有感的改革,針對許多長期為人詬病之處。台灣的國防預算支出已經達到 GDP的2.5%,比NATO國家的平均還要高,在32個NATO國家當中也僅有六個國家的比例高於台灣而已。除了政府之外,民間團體也非常努力推動民防教育訓練。 不過他也指出,立法院的狀況會令人擔心,除了在野黨的一大一小兩個政黨一起聯手杯葛預算之外,還有好幾個重大爭議法案會影響到國防與外交政策,例如國家安全戰略法草案將要把國安會的權責移到行政院底下(這樣一來立院就可以直接掌控)、避免在鄰近中國的海域執法、降低兩岸談判門檻等等。當然還有包括軍事預算方面,看起來都有可能受到杯葛。 第三位講者江敏華從經濟角度分析了台灣近年來的政策現況、台美產業互動,以及未來發展前景。自2016年以來,台灣顯著降低了對中國的依賴,並大幅增加與美國、歐盟及東南亞國家的經濟互動,成功實現了貿易市場多元化。賴清德政府延續了蔡英文政府的經濟政策,因此這一趨勢預期將持續。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台灣深知發展經濟必須兼顧安全考量,國外投資(主要集中在電子和半導體業)以及半導體產品的出口從中國大幅轉向美國,而美國也是台灣技術領域(intellectual property)的重要來源,台美兩國合作更加緊密。 台灣對美國在高科技領域,包括人工智慧發展方面的領先地位充滿信心,並透過擴大對美國的投資來展現這一信任。美國與台灣的雙邊經貿關係將會繼續加強,建議推動將台灣納入更多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架構,進一步強化亞太區域的整體經濟戰略地位。 在QA時段,大家積極發問,涵蓋的議題相當廣泛,討論內容包括中國對台的灰色地帶戰術、強化國防政策溝通對台灣民眾及美國兩黨的重要性、中國透過資訊戰(如利用網紅操作新疆議題)的手法、美台政策合作帶來的綜效、能源和人工智慧帶來的新挑戰,以及台灣第三勢力的發展等。 這次的交流活動為華府政策圈帶來了有關台灣政治、國防、外交與經濟最新發展的深入分析,並針對部分疑美論與疑賴論的聲音進行了回應。與會者透過溝通討論,增進了對台灣局勢的了解。相信促進台美雙方更多非官方的交流,將有助於縮小美方對台灣的資訊落差,讓雙方互動更加順暢。 (方隅與會感想:2015年我剛來到華府的時候,大家都還是爭相舉辦和參加中國議題相關講座,談到台灣的時候只有在中國議題的附屬之下才有可能,當時人們對中國充滿正面的期待。而現在整個華府的氣氛已經很不相同,大家都在討論怎麼樣面對中國的擴張、如何與中國競爭,而在最前線的台灣,也已經成為了大家的焦點。像今天這樣整個場地坐滿人來聽專門的台灣議題講座,這樣的狀況在十年前是很難想像的。但這也代表著我們必須要更加努力跟世界交朋友,更努力推動台灣議題的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