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受訪
11/6/2025
【川普受訪分析:戰略模糊】 美國總統川普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節目《60分鐘》訪問,討論了國內外的各種議題。其中關於台灣的部份也不少。 主持人奧多奈(Norah O'Donnell)指出,台灣問題被視為美中兩大國之間未來「最可能的衝突引爆點」,問川普總統若中國對台採取軍事行動,是否會出動美軍防衛。 川普說:「我不想洩露,不能洩露我的秘密(I can’t give away my secrets)。」他強調,習近平及其團隊非常清楚後果。」「習近平以及他的官員曾公開說過,在川普擔任總統時,我們絕不會採取任何行動。(We would never do anything while President Trump is president)」,川普強調「因為他們知道後果」。 三年前,拜登總統接受同一個節目訪談、被問到同一個問題所給出的明確答案:「會,我會下令美軍協防臺灣。」「是的,如果那裡真的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攻擊。」 在防衛台灣的議題上,兩位總統看起來差距非常大,但其實都不脫美國長期以來的政策,也就是「戰略模糊」範圍。美國從1979年《台灣關係法》制訂以來,內容就規定會對台灣提供必要的協助以維持區域的穩定,但從來沒有講這個必要的協助具體會是什麼。 雖然川普不願意像拜登一樣直接明白地講說美國會協防,但「協防」其實也有很多不同程度的協防。事實上,川普願意接受傳統媒體訪問並且還直接談到台灣議題,並說「習近平非常清楚攻台後果」,可見他是知道這件事情的重要性。 對他來說,現在最優先的國內議題是要用關稅大棒,逼迫更多廠商到美國做投資。所以他也有提到,台灣最大的公司都正在離開台灣到美國。嗯其實也沒有啦,但這就是川式風格,反正可以讓他覺得自己贏了就好。 我們認為,用「優先事項」的思維來看川普的對台政策,就已經可以撥開他的語言上的模稜兩可,解釋他大部份的決策思維。 台灣在川普心中的優先順序是什麼呢?川普最重視的自然是國內經濟及政治攻防高於外交。外交政策中,台灣大概是排在中國或其他有發生武裝衝突的區域後面(例如烏克蘭和加薩)。然後台灣議題本身大概又是經濟/科技大於軍事安全,軍事安全又大於政治。所以對台灣的對等關稅以及半導體關稅談判重要性約可拉高到僅次於對中關稅,和許多西方大國或日韓差不多地位。但對台灣的軍售除非訂單大到可以被川普視為是經濟政績,否則一旦當下美中有重大經貿談判,就可能被延後進行或者低調進行其他不引人注意的合作項目。 台灣在川普心目中的「優先順序」擺得比較靠後,也不是什麼丟臉的事,甚至對台灣來說是一件好事。優先順序涉及一個人對一個議題在利害關係及急迫性的客觀評估及主觀認知。舉例來說,像北韓或伊朗這些美國眼中的麻煩製造者,其優先順序可能就比台灣高,但應該沒什麼台灣人會因此去羨慕北韓或伊朗。中國作為大國,能給美國的利益及危害都不容小覷。但中國要被川普優先處理,也不意味著川普多喜歡中國或習近平,也未必是中國一般人民之福(這次川習會後,美國給出的關稅雖有調降,加起來仍然是超過50%)。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台灣的政治議題在川普心中排到那麼後面呢?川普可能從上任後經過歷代幕僚的耳提面命應該了解到一件事,就是解決台灣政治難題(其實就是要面對中國對台灣的領土主權野心)是一個成本高、風險大、但效益低的問題。也就是說,不管對台高調政治表態或軍事同盟都可能引爆中國動武,但為了台灣爆發戰爭的話,在美國國內的政治紅利可能非常低。這種思維不代表「台灣」本身不重要,而是台海既然還沒有爆發戰事,那麼處理台海議題就不是一個能立即得分的選項。畢竟川普更想要的是解決一場正在發生的戰爭或衝突,而不是處理一場還沒開打的戰爭。 所以從川普今天「六十分鐘」的訪談中可以看得出,川普仍然堅持對台的「戰略模糊」,但他又提到習近平十分清楚到了緊要時刻川普會做什麼,而川普過去其實也說過他到時就是會攻擊北京。這看起來似乎有些矛盾,因為戰略模糊原本的邏輯是要讓北京無法確定華府的決定,進而不敢貿然出兵。後來又有所謂「雙重嚇阻」的說法,也就是戰略模糊不但是為了要嚇阻北京,也是要嚇阻台北方面不要輕易宣佈獨立。 但現在戰略模糊的意涵可能已經轉變,也就是言辭模糊,立場清晰。又或者我們可以套用華郵之前寫過的標題:戰略模糊變得 more and more strategic but less and less ambiguous. 基本上從川普第一任期時期,其內閣成員與國防政策就有如此的傾向。 道理很簡單,近年來北京的建軍備戰方向已經朝向「假設美國一定會介入台海衝突」的想定推進,所以美方公開表示會出兵保衛台灣或不表示其實對北京已經沒有嚇阻效果。因此,真正有嚇阻效果的就是雙方的軍力平衡,所以從川普此次的亞洲行,或是過去大半年來戰爭部長赫格賽斯及印太司令帕帕羅(Samuel Paparo)以降的戰爭部官員或將領都看得出,美軍一直在提升對中國的軍事態勢。 於此同時,川普又知道中國及習近平是要面子的。在言語上給習近平面子或者不要刺激,對川普處理經貿等議題是有好處的。所以如果能在台灣安全等「低優先順序」的議題模糊表態,換取在對中經貿談判順利,何樂而不為?畢竟就算現在對台灣安全議題改採戰略清晰,延續幾十年的難題也不會一夕解決。拜登的嘗試就是最好的借鏡,當前的川普政府可能會覺得就算朝向戰略清晰改變,也不會有明顯的好處。 至於台灣的政治定位,包括習近平心心念念要的「美國反對台獨」,就更不是川普有興趣現在就亮底牌的問題。這不代表川普認為台灣可有可無,就算承諾反對台獨也無所謂。我相信從過去到現在的外交幕僚的耳提面命,到習近平不厭其煩地要求,川普知道對台灣政治定位表態是可以真正牽動北京神經的議題,要說是「王牌」或是「核選項」也不為過。但就是因為太重要,反而在承平時期沒什麼使用空間。所以川普先前講的那句「Taiwan is Taiwan」並不是要支持台灣的獨立地位(美國官方過去也沒有反對 do not oppose),而是「It is what it is」的構句。也就是現狀就是這樣,他現在沒興趣去碰的意思。 如果川普的態度如此,那麼習近平也可能相對應去調整「台灣問題」在他心目中的優先順序。畢竟川普沒興趣談,習近平硬是要川普講反台獨也是自討沒趣,反而可能為關稅談判等更急迫要處理的議題節外生枝。川普看似什麼都可以談判與交易,但不是所有的交易標的與代價都讓人付得起。 川普過去也提到習近平對他所說過,習和中國對台灣議題是有耐心的。若此言不虛,顯示台灣對習而言是重要性高,但急迫性並非最緊要的議題,所以可以爭千秋而不必爭朝夕(中國目前仍然以「和統」為優先目標,以各種統戰的手段來影響台灣民意,並且試圖讓更多人一起背書中國的統一目標)。在川習會前許多國內外媒體一直擔心習近平透過貿易談判裹挾反台獨議程,要川普接受。經過此次川習會與這場訪談後,我們或許應該要更能夠用優先順序的思維來調整自己的判斷,驗證各界的評論以及實際發生的狀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