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俄烏戰爭的論述的三個迷思
3/5/2025
【關於俄烏戰爭的論述的三個迷思】 隨著最近川普介入烏俄戰爭停火談判,甚至暫時停止了給予烏克蘭的軍援,台灣乃至整個華語圈又展開了是否支持烏克蘭或者支持美國援助烏克蘭的論辯。接著就可以看到一些論者下起了世界大棋,想像美國正在進行「聯俄制中」大戰略,同時也出現了歐洲和烏克蘭可能「聯中」來制俄甚至制美的「疑歐」及「疑烏」論調。這些論點看似言之成理也各有依據,但往往失之片面,沒有考慮到國際上的各種政策討論,很多時候還會加入了來路不明的陰謀論。我們在這邊提出幾個觀察切入點,提醒大家,台灣人應該要小心看待這些「想像中的」戰略三角。 迷思1:美國聯俄制中 — 戰略現實與盟友體系的挑戰 這是近期在台灣甚至在美國保守派很常見的理論,又稱「逆尼克森」(reverse Nixon)或「逆季辛吉」。意思是美國要翻轉尼克森時代「聯中制蘇」戰略,改為拉攏俄國來遏制中國。這個說法常見到連盧比歐都在專訪中有提到要離間中俄關係,所以我們不會說這是無稽之談。不過,這種戰略操作難度非常高,甚至可能只是為了執行「美國優先」,回應美國國內政治的觀眾,而非真的要進行國際上的操作。 首先,美國聯俄制中沒有當年聯中制蘇的條件。當年聯中制蘇是在中蘇分裂的高峰時讓季辛吉得以見縫插針;1969年珍寶島事件時,中蘇是差點打核戰的。但今天中俄雖不至於如中國說的「上不封頂」,但雙方政治、軍事、經貿互賴程度相當高,不是55年前可比。美國要離間中俄沒有那麼容易,普丁也會擔心四年或八年後要是美國再來一個反俄政府,可預測性並不如中共政權來得高,就算俄國在遠東與西伯利亞地區有被中國勢力滲透的隱憂,但美俄之間的意識型態與外交政策距離是遠遠比中俄之間的距離還要遠的。 再者,要執行聯中制蘇或聯俄制中,美國都必須有穩固的盟友體系,也就是北約以及西太平洋的盟友體系為後盾。1969年美國在歐洲有26萬駐軍,在亞洲更是有75萬。今天別說美國海外駐軍遠不如55年前,川普政府也已經把削減對盟友援助定為國策,甚至還傳出馬斯克已經提出建議要退出北約。就算美國想片面和俄國合作,歐洲和亞洲盟友也勢必很難跟進。 唯二和俄國關係較沒那麼緊張的美國夥伴是以色列及印度。但且不說兩者都不是美國的「條約盟友」,以色列的安全重點擺在中東的自保,未必能給俄羅斯提出貢獻。印度更是有不結盟外交傳統,在安全事務上一向對與美國合作興趣缺缺,直到近期才在日本的促成下加入四方會談,但實際上並不能算是穩固的美國盟友。 這使得美俄最多只能做到德蘇那樣的互不侵犯,未必能像1980年代後美國帶著整個西方國家去投資中國那樣投資俄羅斯。再說了,今天所謂「美國優先」的支持者,難道能支持美國真的投入資源去幫助俄羅斯而不用來投資美國自己嗎?要真是這樣豈不是和「美國優先」的大政相違背?又打了三年仗打了民窮財盡的俄羅斯,要沒有真金白銀,憑什麼要他和起碼會出錢出資源的中國反目? 最重要的一個根本問題在於:目前美國有什麼通天本領,可以確保獨裁政權遵守國際規則、至少與美國合作?川普在第一任期時與金正恩會談失敗的前車之鑑不遠。民主國家要期待與獨裁政權建立合作關係,實在是很困難的。 迷思2:歐洲聯中制俄 — 經濟競爭與地緣政治現實 另一種說法是歐洲在被川普領導的美國放棄後,會透過和中國聯合來強化對俄羅斯甚至對美國的國際地位或份量。這種想法其實也有跡可循;去年5月習近平訪歐其實就主打歐洲的「戰略自主」,亦即希望歐洲脫離美國主導的西方反華勢力。 然而就像歐洲今日已經受到過去親俄政策的苦果那樣,歐洲今日要去聯中來制任何一方只怕都沒太大動機。首先,中國已經從過去歐洲企業的重要市場,成為了歐洲產業的強大競爭者。這幾年去年習近平訪歐之所以成績慘淡,就在於歐洲在他訪歐前後對中國電動車課重稅。加上近年來外商大量外逃中國,歐洲要透過經濟上和中國聯合的着力點已經減少。 再者,中國經濟下行已經是全球,甚至是中國人自己都無法忽視的趨勢。中國縱使透過龐大軍事支持維持對週邊的擴張力道,但要像十年前那樣透過一帶一路,擴張在各大洲影響力的底氣也已經不如以往。最起碼在歐洲的一帶一路國家多集中在中東歐,最大灘頭堡義大利也早已由親美甚至親川普政權掌權,也退出了一帶一路。今日和中國關係真的和睦的歐洲國家最多只有塞爾維亞、匈牙利等國。西班牙和希臘等國就算再親中,也未必有能力影響整體歐洲對中態度。西歐大國如法國對中國態度時而親善時而防範,德國未來的基民盟政府,也可能一改過去梅克爾甚至蕭茲的親中、和中政策,對中國採取相對防範態度(畢竟,汽車工業都快被打趴了)。英國首相施凱爾雖然才剛與習近平會晤,但上週也才與川普會晤確認同盟關係,最近更是召集會議共同力挺烏克蘭。說白了,歐洲連對俄羅斯都很難形成統一立場,又要如何共同聯中來制任何一方? 最後一個最簡單的切入點就是,中國和歐洲彼此並不是地緣政治上容易合作的對象。理論上歐洲國家中,法國和英國也算是印太國家,但頂多只擁有體積較小的海外領地。中國更是除了在吉布地有個軍事基地,對於歐洲安全實是鞭長莫及。加上川普早早就防範中國勢力進入格陵蘭和巴拿馬群島等大西洋沿岸,中國在歐洲一側的安全事務上的話語權實在不大。加上歐洲各國在印太區域多實行自由航行任務,主要是與中國在該區域的擴張利益牴觸。歐中在地緣政治安全上聯合的空間實在不大。 另外我們想要提醒大家的是,華語圈的川普支持者們不要急著去批判歐洲國家,看到歐洲國家領袖力挺烏克蘭就酸人家不出錢不出兵。歐洲這些年來對烏克蘭的支援總數,已經超過美國了!(歐洲截至2024年底,已提供1,380億美元的直接支持,美國提供1,270億美元的直接支持),而且制裁俄國的成本(例如漲翻天的能源費用)也都是歐洲人民在付。歐洲近年減少了對俄國能源八成的進口量,而減少的部份有很多都是換成亞洲國家在買,還包括台灣在內。真正幫助俄國續命的是亞洲國家,而不是歐洲。 我們對歐洲的看法就是,歐洲當然有必要再更直接地挺身而出,我們就是鼓勵、支持、持續敦促加碼就好,完全不需要去對歐洲國家尖酸刻薄。仗不是我們打的,錢也不是我們出的,我們真的沒有必要去攀附這種對盟友尖酸刻薄、對敵人溫言軟語的優越感。更何況,台灣到底有什麼底氣去批判歐洲國家先前過得太安逸?要說安逸,別人看我們可能會更安逸,而且先前俄國被制裁之後,台灣還大賣工具機給他們做武器。 迷思3:烏克蘭聯中制俄 — 脈絡複雜的外交現實 這個論點在反對烏克蘭或澤倫斯基的台灣川普支持者群中十分常見,認為烏克蘭獨立後和中國關係親善,在與川普鬧翻後有可能透過聯中作為制俄槓桿。當然這些說法也有其根據。首先烏克蘭在外交上向來與中國比較親近,縱然國會已經成立了友台小組,但至少並沒有像捷克或立陶宛官方那樣明顯親台的動作。烏克蘭外長過去訪中,也曾說出「重申一中政策」。再者,烏克蘭過去和中國有緊密的軍工合作。除了出售瓦良格號航母,還對中國轉移了軍艦、運輸機、戰車、飛彈等技術。反烏克蘭論者為此主張:烏克蘭實際上是中國侵台的幫兇,台灣聲援烏克蘭是濫情聖母病。 首先,我們不認為烏克蘭和台灣官方關係在近期會有什麼顯著提升,雖然過去也曾經有基輔市長和前外交部長吳釗燮連線的個別事件,台灣企業也早有準備協助烏克蘭重建。然而中國可能大舉援助烏克蘭重建已經是普遍共識,未來烏克蘭是否可能在軍事上和中國進行合作也並不可知。這實際上是川普政府需要防範的點。烏克蘭過去三年透過獲取美國援助,對於各式美規武器的操作及技術有了相當掌握。烏克蘭若是和美國徹底決裂,美國是不用給烏克蘭援助了,但已經掌握在烏克蘭手上的美式武器,包括一些最先進的軍用無人機技術,會不會轉移到中國手上,以換取中國基建援助?無論烏克蘭會不會被俄羅斯完全併吞,美國又如何確保這些美式武器,不會像留在阿富汗的那些那樣落入中俄之手?這些都是考慮要不要繼續幫忙烏克蘭的一些外部成本,而外交政策絕對不能只看帳面上的成本。 然而,就像歐中聯合不可行那樣,烏克蘭要考慮中國在地緣戰略上,其實無法給予烏克蘭直接的安全保障。畢竟烏克蘭和中國是在2011年亞努科維奇時代,就簽署戰略夥伴協定的,但仍然無法阻止2014年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烏克蘭實際上也很清楚,俄羅斯能堅持三年背後主要就是靠中國輸血。烏克蘭的無奈就是它沒有動機在外交上徹底和中國撕破臉,因為如此一來會讓中國從暗地援助俄羅斯檯面化,也徹底斷了日後中國協助重建的機會。更不用說烏克蘭與中國的軍工合作,是在烏克蘭獨立後民生凋敝下,不得不以炮彈換麵包的選擇,烏克蘭自然也無暇顧及中國是否會拿這些武器來對付台灣(1991年的當下歐洲也沒有這樣的討論脈絡)。這就像台灣直到去年,都還是俄羅斯煤炭全球第五大進口國,烏克蘭難道要追究台灣是俄羅斯侵略者的幫兇? 縱然烏克蘭的整個政府及外交體系與中國關係緊密,但這其實是全世界大部份和中國建交國家的常態。要像瑞典、捷克、立陶宛這樣轉向反中的例子實在不多(即使反中,國家政策的調整也是很有限),在中南美洲台灣要拓展外交關係更是艱難。就連和台灣最親近的日本,外務省內的China school也對推展台日關係興趣缺缺。但就算烏克蘭再怎麼對中國示好,中國在地緣戰略上幾乎沒有動機,也沒有施力點成為烏克蘭制俄的槓桿。這是從地理和歷史上就很明顯看得出來的。烏克蘭也需要當心,縱然和中國可以進行重建或技術交流,但不代表中國不會持續援助俄羅斯,甚至也是有可能隨時翻臉。 順帶一提,烏克蘭外交與中國往來密切,也不構成台灣人不去同感烏克蘭,不去譴責俄羅斯的理由。就算對烏克蘭再怎麼沒有好感,台灣人也都應當譴責俄羅斯強凌弱侵略主權國家的暴行。 若在外交上要這麼計較,那麼中華民國過去為了爭取邦交國,同樣也和許多獨裁政權建交,不管是韓國朴正熙政權、南非白人政府、尼加拉瓜的奧蒂嘉政權。那麼這些國家的民主派人士是否也能支持中國入侵台灣?如若烏克蘭未來真成為親中國家傷害台灣利益,我們仍能對烏克蘭表達譴責,但不代表我們此刻就要揚棄普世價值,放任侵略者去攻擊相對較小的鄰國。 還有,我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目前沒有什麼「烏克蘭貪汙美國軍援」這種證據。美國的審計單位可不是吃素的,況且大部份美國軍援是先投在美國本土生產線了,生產出武器彈藥再運給烏克蘭,所以不要再傳什麼澤倫斯基是蔣介石這類的說法了。再者,蔣介石可以為了戰爭而犧牲大量人命,最後還打輸了逃離本土。澤倫斯基率領整個國家對抗面積大30倍、人口4倍、人均GDP快3倍的大帝國,持續抵抗到現在,而老蔣是坐擁江山卻丟掉整個中國大陸,兩個人根本沒有可比性。 近期有網友再度翻出「兩年前」澤倫斯基與習近平通電話的事情。事實上,即使真的烏克蘭總統跟習近平通電話好了,這其實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因為侵略烏克蘭的是俄國,烏克蘭不會希望中國明著去幫俄國,所以維持跟中國友好的關係是很必要的事情。況且,若要說跟習近平的良好關係,川普跟習近平更親近得多(參考他孫女唱中文歌給習大大聽的影片,還有他自己時常講說跟習近平和普丁是好朋友)。因此,通話本身也不能拿來當做不支持烏克蘭的理由。 結論:用一些隆中對之類的大戰略聽起來似乎很有學問,但很多說法未必經得起推敲,實際操作上也不像在黑板上畫幾個三角形那麼簡單。 至於上述這些聯中制俄...等說法,我們認為大部份是為了因應川普的略所發展出來的構想。我們不認為川普政府在下什麼大棋,他要的就只是要迎合國內「美國優先」的支持者,不想要外國和國內「所謂深層政府」佔美國納稅人的便宜,對改變世界格局的大戰略沒有什麼興趣去執行。 今天川普已經沒有安倍晉三這個心靈導師出謀劃策,底下的幕僚更因為MAGA派當道,更像是一個個被馴化成逢迎的Yes Man。盧比歐和瓦爾茲最多是抗中策略的執行者,未必有權力成為擘劃大棋局的戰略家(補充:媒體報導引述共和黨人的說法,盧比歐常常是白宮裡面最後一個知道外交政策決策的人,他對此感到不開心)。今天川普執行的抗中戰略(目前為止)還是不脫第一任期時麥馬斯特和蓬佩奧的大方向,但實際操作上已經遠不如第一任期細緻,而且一邊進行的政府精簡計劃,將會讓美國的執行機構大幅減少,連國務院都在精簡的行列,執行力可能大幅大降。這當然有一些可能是受到川普只剩下4年任期(如果算入期中選舉,有效任期可能只剩2年)的影響,使得他更想要看到立刻有效的成果。這種領導風格使得他就算有政績卻也只能在他任內展現,而無法留給繼任者政治遺產。 廖美老師:烏克蘭人早已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 https://www.facebook.com/liao.mei.526/posts/pfbid0SKk3gXmumVf2AfeUSz3uxE1JpvfoY6qkqUjARrjyivEro3LNH1jzbBqMpx1xmsakl 李濠仲:川普「2028不能選總統」的潛在影響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224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