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如何應對美國的「戰略不可預測性」
3/9/2025
【台灣如何應對美國的「戰略不可預測性」】 近期,美國外交政策的討論再次引發對「棄台」的憂慮,在華府政治局勢丕變後更是敏感。以《Foreign Affairs》(外交事務)刊出的《The Taiwan Fixation》等文章為例,將台灣形容為「負擔」而非戰略夥伴,一方面主張美國應協助台灣強化防禦,另一方面卻認為美國在中國侵略台灣時,不應直接以軍事介入。 為支持這一論點,該文章不僅詳述了美中直接武裝衝突所帶來的巨大成本,更試圖進一步淡化美國對台灣放棄承諾的潛在代價。然而,這種完全觀點忽略了台灣在戰略、經濟及意識形態層面對美國的重要價值。美國若拋棄台灣,不僅意味著美方嚇阻政策的徹底失敗,更將成為美國全球霸權衰退的關鍵轉折點,嚴重削弱華府在當前國際秩序中的信譽與長期戰略地位。 美國台灣觀測站理事葉介庭投書《Taiwan News》,針對此類論點提出駁斥與建議。然而,面對「棄台論」聲音,台灣不能僅止於言辭反駁,而須以具體行動證明自身戰略價值,深化與包括美國在內的民主盟友們的合作,向美國、日本、歐洲等關鍵夥伴展現台灣的實力破除各方協助我們的疑慮。 ▍ 歷史教訓與現實應對 1938年,英國和法國為了換取和平,與納粹簽署慕尼黑協議,卻未能阻止戰爭爆發。這段歷史映照著今日美國對台政策的辯論——拋棄台灣。正如20世紀的民主陣營為了安撫納粹而犧牲捷克斯洛伐克,若美國在21世紀選擇放棄台灣,只不過是默許共產中國的擴張野心。歷史證明,對威權的讓步只會助長侵略,姑息政策從未換來真正的和平。 台灣如淪陷不僅是區域權力轉移,更將改變全球權力平衡,助長中國的霸權擴張,動搖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美國若背棄台灣,不僅失去全球信譽,更將向威權政權釋放重新劃分世界版圖的信號。 ▍ 台灣對美國的不可或缺性 台灣若落入北京掌控,其代價遠非該文試圖淡化呈現的假象。台灣是第一島鏈的關鍵支點,扮演著限制中國將海洋邊界擴張至西太平洋的地緣戰略緩衝角色。此外,台灣在全球經濟體系中亦佔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該文提及美國預計到 2032 年可生產全球 28% 的先進半導體,卻忽略了台灣半導體產業在技術領先與製造專業知識上的持續進步。因此,失去台灣意味著,新進科技供應鏈將落到中國手中,從而影響全球科技供應鏈,並可能在未來數十年內削弱美國的科技競爭優勢,削弱美國在全球科技領域的競爭地位。更重要的是,台灣不僅是半導體產業的關鍵供應鏈節點,台灣企業在全球經濟體系裡,更涵蓋了從先進機械到潔淨能源等多個戰略產業。 美國對台的拋棄不僅意味著嚇阻政策的徹底失敗,更將成為美國全球霸權衰退的關鍵轉折點。(美聯社) 該文認為美國可以透過轉移防禦重點至第二島鏈,來減輕台灣淪陷的戰略影響,但是這種觀點顯然過於天真。美國若放棄台灣,美國對盟友的安全承諾將受到無法挽回的損害——區域盟友將失去對華府安全保障的信心,特別是位於第一島鏈的日本、韓國與菲律賓等國家。(編按:這是因為台灣的淪陷意味著第一島鏈的瓦解,中國將從日本、台灣到菲律賓的「海上長城」上打開缺口,獲得輻射太平洋的軍事投射能力——從二戰的歷史經驗來看,這顯然並不符合美國的根本利益。)這樣的戰略撤退影響不僅限於印太地區,更會在北約(NATO)內部產生連鎖反應,進一步削弱美國在全球安全體系中的領導地位。 ▍ 台灣應對的行動方針: 1. 透過主動外交影響美國政策 台灣不能被動等待美國的決策,而須積極參與、影響政策方向。這需要深化與華府兩黨的關係,確保台灣政策持續獲得美國跨黨派的戰略共識。以台積電宣布加碼新台幣3.29兆元(約1000億美元)擴展美國業務為例,此舉將有助於深化台美連結,降低美台關係的不確定性。 台灣必須持續與美國國會、智庫及媒體建立暢通的溝通管道,突顯台灣並非任何人的「負擔」,而是印太地區安全與科技韌性的關鍵資產。 此外,我們需要讓盟友明白,台灣的戰略價值並不限於國防安全領域,更涵蓋貿易航運、半導體產業、全球供應鏈以及關鍵技術發展,使美國必須將台灣視為其核心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 2. 強化不對稱防衛能力與自立自強 認為台灣安全必須完全依賴美軍介入是個錯誤觀點。台灣應持續強化自身戰力,包括發展無人機技術、網路安全,以及其他符合成本效益的嚇阻能力。 台灣更需要加強民防體系與後備役訓練,展現堅實的防衛實力,讓台灣不再被視為中國可輕易攻破的目標。同時,我們應深化與美國以外夥伴的安全合作關係,特別是與日本、澳洲及菲律賓建立更緊密的國防合作網絡,構築多層次的嚇阻體系。 3. 擴展經濟與科技合作 台灣在非軍事領域的最大優勢在於其技術領先地位,尤其是在半導體產業方面。為確保長期獲得國際支持,台灣應充分運用其經濟影響力,推動符合共同利益的合作關係,避免淪為地緣政治博弈中的籌碼。(編按:正如時任歐洲經貿辦事處處長高哲夫(Filip Grzegorzewski)在公開演講中呼籲,台灣應善加運用其龐大的外匯存底與經濟實力,以深化與歐盟的經貿合作。) 台灣可以積極拓展與歐盟、日本及印度的經貿合作,讓台灣的未來不再完全繫於華府單方面的決策。同時,主動參與全球貿易架構而非自我孤立,從而顯著提升台灣在國際經濟體系的影響力。 ▍ 重新定義對話框架:台美夥伴關係的價值遠超於防禦 美國對台承諾不僅攸關自身國際影響力,更是遏制中國擴張的關鍵。同時,台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核心地位,能有效協助美國降低對中國的技術與產業依賴,進而鞏固美國的科技領導地位。此外,台灣局勢的穩定對印太區域安全至關重要,因安全真空而出現戰略不穩定,避免日本、南韓因美國威懾力下降而推動核武發展。台灣應積極向國際社會傳達明確訊息:台灣的生存不僅關乎遏阻中國極權主義的擴張,更是美國與世界各國開啟安全與創新未來的那一把鑰匙。 ▍ 結語 無論華府的「棄台論」如何演變,台灣不應被動等待命運安排,而須透過靈活的戰略、經濟與軍事行動,主動掌握自身未來。台灣必須讓世界明白,我們並非被動尋求庇護的懦弱小國,而是各國在捍衛自由與開放的世界秩序時,在戰略、經濟與意識形態上的關鍵堡壘,更是美國不能失去的關鍵夥伴。 台灣的安全並非單一的地區性議題,而是對美國可信度、嚇阻力與國際秩序能否延續的試金石。今日華府所做的決策,將決定未來數十年全球權力的走向。美國不該問「台灣值得防衛嗎?」,而應該問「美國能承受失去台灣的後果嗎?」 全文連結:https://www.taiwannews.com.tw/news/605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