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在AI時代的科技與創新合作

6/9/2025

【台美在AI時代的科技與創新合作】 觀測站很榮幸受美國智庫「特別競爭研究計畫」(Special Competitive Studies Project,SCSP)邀請,於「2025 AI科技博覽會」(2025 AI+Expo),組織一場專題,與台美專家們共同討論台美在AI時代的科技與創新合作。 這是觀測站與 SCSP 第三次合作,此次講座吸引了 60 至 70 人參加。這次專題討論除了觀測站董事葉介庭,也邀請了美國智庫East West Center國際政治經濟學者江敏華、美國智庫Atlantic Council資深研究員暨前美國在台協會經濟組組長 Josh Cartin,以及台灣AI實驗室創辦人杜奕謹與談。 首先,江敏華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美台半導體合作關係。她指出台灣具備幾項獨特優勢,使我們成為全球半導體重要的製造國,包含中小企業結構提供生產彈性、完整ICT產業聚落、與美國無產品競爭關係,以及豐沛的理工人才。有關美國近期的半導體關稅政策,她認為美國僅佔台灣晶片出口5%,對台灣經濟衝擊有限,不過政治壓力仍會加速台灣對美投資。她建議美國應善用服務業優勢,特別是AI在服務業的應用潛力。而人口快速老化的台灣則需與美國等夥伴國合作發展AI產業,並共同制定相關標準。 Cartin指出,我們身處「後全球化」,核心的問題在於私部門變化的速度遠超出政府建立風險管控機制,而產生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的風險。台灣在這個轉型中具備多重優勢,包括在創新環境、透明度、與高科技製作的敏捷性。他建議美國應將台灣視為有能力的自主經濟參與者,讓台灣參與各種經濟討論框架,並優先考慮與台灣的貿易談判。 葉介庭提到,過往華府討論台灣時往往著重「問題管控」,不過事實上,台灣是美國在各領域發展的重要資產。他從創投角度分析,台灣擁有成熟資本市場、創投活動強勁,以及政策支持,是美國再工業化和發展新技術的夥伴。目前政府積極推動「創業台灣」計畫接軌矽谷生態系,期待創造出超越代工模式,具有品牌價值的公司。 最後杜奕瑾則分享台灣AI實驗室在新冠疫情期間,注意到錯假資訊、和社群平台審查機制問題,強調開源和AI應用倫理的重要性。他認為AI的應用遵循四大原則:可責、可驗證、透明、可稽核。另他他也提到,台灣除了在AI晶片和AI超級電腦具有製作優勢外,包容與開放的社會也支持著負責任的AI發展。 在綜合討論階段,首先針對近期關稅談判對於產業政策的影響,江敏華分析由於台灣出品的先進晶片多數銷往其他國家進行最終生產,因此美國關稅對於台灣出口的經濟影響不大。然而講者們一致認為這對台灣來說仍是個重整貿易關係的機會,Cartin認為可以更進一步討論如何整合與協調如關稅、出口管制、投資限制等貿易工具。 另外針對將AI倫理融入教育和產業的情況,杜奕瑾提到2017年台灣AI實驗室成立後,國科會也仿效歐盟AI GDPR發布AI倫理指引,讓AI倫理不只是研究原則,更成為政府層級的實施準則。針對數位平台治理,杜奕瑾建議應該大型科技平台課稅以資助獨立監管機構,葉介庭也提到應透過教育讓倫理成為市場消費行為的重要考量之一。 有別於純粹展示前沿技術的科技博覽會,在本次的Ai Expo的現場也融合了國防安全、倫理治理等多元議題與國際合作的討論。許多台灣的單位亦受邀參與,包含副總統蕭美琴以視訊方式出席發言等,凸顯台美在AI時代的夥伴關係。恰逢烏克蘭發動「蜘蛛網」無人機奇襲行動,無人機技術成為展覽焦點,台美專家也有針對無人機產業發展的對話。對台灣而言,這不僅是展現技術實力的國際舞台,更是我們從半導體製造優勢到AI倫理實踐,從無人機產業布局到國防科技創新,參與全球科技政策治理框架的重要機會。

觀測站觀點分析

美國台灣觀測站的共同編輯和專家分析世界新聞大事對美國與台灣的衝擊。從地緣政治、國防安全、和選舉動態,到經濟、科技、與文藝趨勢,給您最新鮮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