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更新:批評的多重宇宙

7/17/2025

【美國關稅更新:批評的多重宇宙】 隨著美國政府陸續「開獎」各國關稅,台灣到底會收到多少關稅的稅率,持續為許多人的焦點。這幾天我們看到很多評論、尤其來自在野黨的評論,已經開始有人喊說沒談到10%關稅稅率就是失敗,這個論點實在太鬧,說好聽一點是沒有搞清楚關稅帝君的關稅本質,說難聽一點就是刻意操作錯誤訊息。 先跟大家更新一下,目前全球除了英國拿到10%的稅率,目前為止最低的是印尼19%,菲律賓20%,越南的本地生產製造20%。 已經有很多國家收到美國政府的信函,關稅稅率通常比四月初的時候增加了一些,例如日本韓國25%,加拿大35%,歐盟墨西哥30%等,最慘的是巴西50%。但其實,收到通知信函並不代表最終稅率,目前的截止日是設定在8月1日,在這之前各國仍然持續與美國政府談判。 這就是川普的談判策略啊!他總是會先喊出一個極端的數字,從最邊緣、最極端的立場再談回來,這樣會讓人感覺好像是美國在讓步。他出的書裡面就有講了這就是他一貫的談判手法。 若從本質上來看,我們必須要弄清楚的是,川普的關稅政策從來就不是關稅政策,整個關稅的目的是為了逼迫各國去跟美國談判,以解決許許多多的問題。例如包括:非關稅障礙(例如行政程序等等),智慧財產權的保障,匯率的操作,當然也包括他很在意的貿易逆差問題,但其實這個真的不是唯一的重點(美國對順差的國家也課高關稅啊,例如巴西)。川普所說的目標,讓製造業回流美國,這恐怕是整個關稅政策當中最不太可能達成的部份XD 因為,製造業和生產鏈的移動,要考慮的事情非常多。 每一個國家都會有自己需要與美國談判的課題,例如日韓都必須與美國談軍費分擔,日本必須要解決是否開放稻米進口的問題而這因為遇到參議院的選舉,所以超級困難;墨西哥需要與美國談邊界以及毒品輸出該怎麼解決。 所以,關稅談判從來都不是只有談關稅,稅率本身就是一個美國拿出來的談判籌碼,因為美國仍然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消費市場,所以有這個本錢。而各國的經濟也都和美國有很密切的關聯,所以也不能承受失去美國市場、或者大幅提高成本(關稅)的後果。 我們在先前曾經分享過,川普的世界觀就是把國際貿易視為國家權力的一環,而不是像後冷戰時期的「全球化」思維。全球化講究的是全球的分工、比較利益法則,而國際貿易做為國家權力的一環,就會是大家用貿易來當做一種施展權力的工具。這種看法是好是壞我們先不論,重點是我們要瞭解美國現在在做什麼,才能夠去找出雙方共同的價值。 所以我們看到,美國總統川普於美國時間16日(台灣時間17日)宣布,將直接對超過150個尚未和美國進行談判的國家寄出關稅函,並強調這些國家在美國的貿易總額並不大,因此適用的稅率將會統一在15%左右。這些國家就是與美國之間沒有什麼一定要談的目標,所以美國也沒有想要談,就拿一個稅率出來一體適用。 而跟美國關係愈密切的國家,愈需要談得更細。台灣目前的狀況就是一切都還在談,而且是屬於很優先順序、談很多輪的,目前已經進行了至少三輪的實體談判。(而在談判過程中,我們因為預算被立法院砍掉,所以談判團隊必須要台灣美國飛來飛去,無法長駐在那邊至到談好為止) 接下來我們會看到更多奇怪的評論與說法。如果台灣拿到20%以上的稅率,一定會有人批評說你看台灣做的事情都沒用,還不是一樣拿到不好的稅率,然後開始講說賴清德政府外交失敗。 如果台灣拿到20%以下,就會有人像盧秀燕喊說沒拿到10%就是失敗,要不就是講說這個一定是台灣拿出所有的東西「全押」、「全犧牲」、台灣即將要完蛋了blablabla。這些說法都是沒搞清楚關稅帝君的本質,也可能純粹就是一個等著看台灣失敗的奇怪心態。 事實上台美之間只要可以繼續談判,都有很多的發展空間。現在宣布出來的稅率也絕非是固定的,川普的風格就是高度彈性、高度難以預測,但也充滿了談判的空間。他要的是帳面上的「贏」、以及聲量的創造,但同時談判的團隊也包括了不同的官僚部會,各有一些優先議題。 不管如何,我們認為,台灣政府應該做的事情,除了持續與美方談判協商之外,也需要再更努力與民眾溝通,因為在野黨們必定會把我們拿出來談判並送出的一些交換條件解讀為「犧牲」。確實,接下來一定會有一些產業會受到衝擊(一定有些產業必須要降低關稅),這個部份政府需要有準備,不管是輔助產業升級、暫時的補償與過渡方案等,先前行政院已經宣布了一些。 另外一些莫名其妙的說法要好好去釋疑,例如我們必定要對美國加大採購(軍購、天然氣等),這些本來就是台灣所需要的東西呀!大採購本來就是必須的,對台灣來說也沒有什麼壞處。再來還有一些議題是政治問題,例如食安的國際標準,例如可能會談到像是美豬美牛的標示問題等等,就是回歸到國際標準(根本不會有什麼食安問題,因為就是國際標準,不會因為開放美豬或者取消標示,就帶來食安問題),我們不能另立一些很主觀的標準來阻礙貿易。然而,這些政策的調整一定會被拿來炒作。 台灣目前相對來說與美國談判的條件是相對有利的,例如我們不需要像日韓一樣必須處理駐軍的問題,我們也有像是台積電這樣可以拿得出超大筆投資承諾的公司,而最近新台幣的大幅升值,某種程度上也是在回應美國的要求。然而與美國的談判從來不是易事,例如包括我們的半導體業、許多產業之間都還是與中國有很密切的關係;例如還有很多非關稅障礙必須要處理。 總而言之,我川威武!!口號一定要先喊一下。關稅帝君讓全球都很忙,而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去瞭解這個新的世界秩序。張忠謀先生說「全球化已死」,「自由貿易已死」就是這個意思,現在一切的貿易都是地緣政治的考量(Geoeconomics)!

觀測站觀點分析

美國台灣觀測站的共同編輯和專家分析世界新聞大事對美國與台灣的衝擊。從地緣政治、國防安全、和選舉動態,到經濟、科技、與文藝趨勢,給您最新鮮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