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跟美國兩大黨的人們都做好朋友
8/13/2025
【台灣要跟美國兩大黨的人們都做好朋友】 最近看到很多人在傳惠頓(Christian Whiton)的文章以及台灣一些網紅的評論。我們前面有分析過他的第一篇文章內容,現在他又投書第二篇。這邊我們要來講兩件事情,一個是台灣外交的大原則,第二是他的文章內容其實內容有待商榷。 首先,我們團隊成員有很多人過去曾經在美國國會、各州政府議會為台灣議題做倡議,我們要提醒大家一個對台灣來說最重要、每一個倡議組織一定會隨時提醒大家的原則:兩黨都要做朋友。 惠頓會寫這兩篇文章本身就是有自己的議程和利益要追求,而做那些影片以及炒作文章內容的網紅當然也有自己的議程,這些我們都尊重。但是人家的議程未必是你我這些一般人的議程,更未必是台灣的議程。看到一篇東西就全盤接收,或者把它放大成整個美國智庫圈的想法,這是毫無批判性的偷懶行為。 台灣的對美工作一直都是兩黨都打關係的,因為美國就是會政黨輪替,你去押任何一邊就是會冒得罪未來執政黨的風險。這是國民黨在1948年押寶杜威時就應該知道的血淚教訓。先前我們有寫過文章回顧歷史,過去國民黨真的常常都在押寶。 在美國政黨輪替是常態,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到現在,只有一次是同一個政黨當到第三任,就是接在雷根之後的老布希,其他最多都是同一個政黨當兩任總統。 過去台灣的外交工作最好的地方就是兩大黨都維持很好的關係。例如在民主黨執政時也要跟共和黨打好關係(後來才會有蔡英文和川普的那通電話呀),而現在如果我們聽了某一派的說法,講說台灣不要什麼偏左派、不要跟民主黨打好關係,欸,那之後民主黨執政時怎麼辦? 在惠頓的文章當中批評蕭美琴大使跟民主黨很要好,但之前四年就是民主黨執政,不跟民主黨要好,是要跟誰要好?更何況,蕭大使對兩大黨的關係都非常好,跨黨派的政治人物、跨光譜的媒體都對她讚譽有加。從來就不會有必須要選邊站的問題,也不會有跟一黨交往另一邊就會不開心的事情。 台灣是個2300萬人的國家,要考慮的是國家整體利益,而不是區區一個華府說客的利益。MAGA的關係當然是要去建立的,但如果有人跟你說同時去建立其他關係就會被針對,那是絕對沒這回事的。 第二,若從文章內容方面來看的話,似乎也是有很多待商榷之處。 如果我們要來分析惠頓的第二篇文章,那其實就是華府智庫圈的其中一種觀點,我們真的不需要照單全收。在第二篇文章當中和上一篇一樣,有太多前後矛盾之處。例如之前說賴清德沒去尋求給川普賀電,又說台灣老是搞象徵性政策而不強化實質戰備。所以到底是要象徵還是不象徵? 如果說台灣不要象徵性的政策,那怎麼在同一篇文章又建議台灣拿掉硬幣上的孫文肖像和把桃園機場改名李登輝機場?這些政策聽起來很不錯啊!但邏輯上前後並不一致。拿掉孫文肖像和機場改名,不就是完完全全的象徵性政策嗎? 當然,文章裡面對台灣的建議我們是可以參考的,只是說這些論點和政策我們很多都已經在做,例如防禦時的豪豬戰略,無人機和自主衛星系統這些也都有在推了。有些政策例如建立民兵體系、戰時使用無人運補船之類的,這些比較複雜的政策會有可行性上的問題,我們不能直接拿這些政策來批評台灣沒有認真推國防改革。 至於文章中批評「台灣對國會外交只會搞一些紀念台灣關係法的活動,而不要求議員做一些實質的東西」這也是很不符事實。 很多時候台灣的外交尺度必須拿捏得很好,因為常常都是對方國家對我們的設限一大堆。實質的東西其實也一直都有在推,各項實質的活動、GCTF經費上的多寡、避免雙重課稅、加入軍演,這些東西我們一直都有在推,而台美雙方近年的軍事合作在公開訊息也是肉眼上地可見變多很多。這些議題在國會聽證會當中反覆討論很多次,絕非沒有在推。(環太平洋軍演這個議題很複雜,還會牽涉到其他參與的國家要不要承認台灣可以加入軍演的問題,這點絕對不會是台灣這邊單方面就可以決定的) 我們認為,惠頓的文章和上一篇都有一些邏輯不一致的問題,而且談到的議題很多,深入討論比較少,大多數也都已經有許多人討論過。當然,我們認為台灣議題的討論是多多益善的,只是說我們不能夠拿這麼淺顯的論點去證明說台灣外交都在做錯事或沒做事,這完全不符合事實。在影響力方面,這兩篇文章在美國智庫圈的迴響非常小,但卻會被台灣的許多人拿來炒作成批評台灣外交工作的素材,這點對於觀眾朋友們來說,必須要小心謹慎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