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關稅談判,我們需要知道的事
8/17/2025
【關於關稅談判,我們需要知道的事】 最近我們一直在討論關稅,過去幾集「觀測站底加辣」podcast裡面我們也都聚焦在關稅談判。不過我們發現還是有很多對20%關稅與談判的誤解,在資訊的落差之下這也已經成為許多陰謀論或者政治攻擊的素材。所以,我們特別透過這篇文章,一次回應許多人的提問,說明那些關於關稅談判,我們都需要知道的事: ◎ 為什麼不能公布談判細節? 台灣的談判消息透露很少,這可能是策略考量。 川普政府與各國的關稅談判都有簽保密協議,但也不難發現,各國在釋出消息上還是有程度上的不同。例如日本談判代表赤澤亮正就曾強調不會犧牲農業,相較之下,台灣的談判團隊透露的資訊較少,幾乎沒有公開的消息指出台灣與美國之間到底在哪些項目上面有較多的拉扯。 不過!面對談判博弈,資訊透露得少是有其創造優勢之處。 1. 避免美方了解底線或最須死守的產業,而向台灣索要更高條件:試想,如果我方指出某產業是台灣最脆弱的部分,或者政府公開說「XX 項目很重要,我們守住了」,對方是否可能反過來要求更多?逼出台灣更好的談判條件? 2. 避免競爭對手提出更加碼條件:同一時間有許多國家都持續和美方在談,台灣的競爭對手(如日韓)也在觀察台灣手上有哪些牌。假設競爭對手知道了台灣承諾的投資數額是 xxxx 億,是否就可能直接加碼提出 xxxx+500 億,讓關稅帝君更滿意? 簡而言之,這是場美國和多國同時談判的 "多重賽局",各國都需要在以下三項中平衡:(讓國人知道)+(避免讓對手國知道)+(避免美方再來多要那些「宣稱守住」的項目)。 目前宣稱談完協議的國家,事實上都還在繼續談,細節內容都還沒有確定,畢竟川普是把過往以年計算的談判時間壓縮到以天計算,根本談不完。換句話說,台灣目前並沒有跟其他國家有太大的不同,即使已經談完了的國家其實各項談判都在繼續進行。 目前各國已揭露的程度以及還有待釐清的談判內容,我們觀測站也會以另一篇專文整理。 此外,最近很多人批評談判過程「黑箱」。首先,談判桌上簽署的保密協議一定要遵守,而協議內容以外的說明空間,當談判團隊選擇揭露較少訊息的策略,很多時候當然是會被批評的,這就是政治溝通需要的技巧。 不過針對「黑箱」一詞,我們也想提醒,這是個相當模糊的字眼,每一個國家、每一場談判進行的時候,都不可能把內容拿出來公開討論。當黑箱只淪為叫罵、扣帽子的詞彙,並沒有去討論背後的程度與對公共討論毫無幫助。 而且,在民主國家,只要涉及到修改法律、法規相關的事情,談判完必定需要經過國會的審議,這不會有例外;涉及行政程序的部份,也必定需要由行政院院會通過並公告,所以其實我們並不用去擔心談判完後我們什麼都不知道。 ◎ 現在的 20%關稅算不算好? 坦白說,很不錯了!「20%+原有關稅」也不是蓋牌或是台灣獨有,是早就寫在川普在今年4月發布第14257號行政命令中,所謂的「互惠關稅」是一種的附加從價稅(additional ad valorem duty)。 台灣身為美國的第六大貿易逆差國,又手握美國最在意的半導體技術,在沒有收到美方關稅信件,又沒有被川普直接在Truth Social上點名、施壓的情況下拿到 20%,而且還能繼續談,這真的已經是很不錯的結果! 這不是只有我們自己在講而已,許多國際媒體,例如Politico就有報導,許多國家砸了大錢在遊說上面,結果最後拿到的關稅稅率都跟四月初差不多(很多談了半天只有減個一兩個百分比),甚至更糟。台灣從四月初32%最後減到20%的暫定關稅,至少我們需要給談判團隊一個肯定,而且我們尚未需要拿出超大筆的投資方案和開放方案,還可以繼續留在談判桌上。 可以想像,這樣的結果是談判團隊在過去幾個月努力向美方傳達誠意的結果,也是美方知道台美合作的重要性,所以願意與台灣持續磋商。 不過確實,就算台灣目前輸美產品有七成是零關稅,其餘三成是低關稅+20%,任何的變動與調整對產業來說都是衝擊。目前政府有推出產業振興措施確保像是工具機、水五金、塑膠等衝擊較大的產業渡過難關,如何短中長期從資金協助、市場拓展及產業轉型上協助,是當前政府必要優先排列的事項。 ◎ 到底還要投資多少錢才夠?事實上,美國的關稅談判從來不只是錢的問題 日本承諾投資美國 5,500 億美元、韓國3,500 億美元+1,000 億美元能源產品採購、歐盟 6,000 億美元+7,500 億美元能源產品。那台灣是不是投資一個鉅額數字也就能換到15%關稅? 其實,這不只是投資數目的問題而已。 美方最在意的,仍是解決貿易逆差(這從川普1.0就在喊了)跟產業回流,解方除了擴大採購外還包含:各國開放市場、各國到美國投資、國安相關產業到美國設廠等。換句話說,投資只是其中一個部份,最核心的目的還是重要產業鏈回流+匯流美國,以及整個貿易相關的法規和制度要符合川普所謂的公平對等互惠。 對美「擴大採購」在3、4月時是全球顯學,但談判談到現在,產業鏈議題變得更重要,這包括出口管制、去紅供應鏈等等。先前不論政府新聞稿或記者會也都有提到:非關稅、經濟安全、農產品標準、輸入許可制度、國際標準等等。這也是為什麼台美談判需等待較久的時間,因為還要跟半導體的 232 調查一起談,而台美先前已經談好一部分的「21世紀貿易倡議」,預計也會整包一起談。 同時,日前聯合報也刊出一份獨家報導,是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名譽理事長許文憲受訪,談到美方在意的事情包括「紅色供應鏈」、圍堵「中國製造」,而台灣許多廠商一直大量依賴中國的材料和轉單,美方對此早已有掌握,因此許文憲理事長認認為美國對台灣給了20%關稅已經非常仁慈,因為關稅本身還帶有制裁的作用。而這個「洗產地」的疑慮當然也是我們必須要好好面對與處理的部份。 總而言之,提高對美投資與採購絕對重要,台灣也勢必要提出一個高投資額,但不是這樣就結束了。產業鏈的討論才是更重要的議題,台灣能做的是化挑戰為機會,企業必須在國內產業發展與全球布局下做出權衡,政府須持續說明為何台灣在半導體與AI等供應鏈不可取代,且這個地位的穩固跟蓬勃有助於實現所謂川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在這個川普歡迎你來美國投資,用胡蘿蔔根棍子要最強的、有最先進技術的外國公司來美國設廠,同時用各種創新的方式扶植美國本土廠商的時代(例如傳聞中的美國入股投資Intel),我們要做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強化並深化台灣企業在美國供應鏈的角色,與此同時,確保最高研發技術根留台灣,讓美國能在獲得特定技術與就業機會的同時,補足台灣在人口、土地的缺口,這才是看待這場談判的方式。 再講白一點,許多人一直批評說台積電要被「賣給美國」。事實上台灣這塊土地上面的資源有限,我們的人力、電力、土地等生產要素其實已經接近滿載,台積電要擴張產能本來就需要在全球布局,任何企業都一樣的。更何況,台積電主要的客戶在美國,生產機器和技術很多來自美國(代表美國出口管制的長臂管轄一定管的到你),創辦人張忠謀先生也來自美國,台積電一直都是一家國際公司,沒有什麼台積美積的問題,會一直說台積電被賣掉的人們未免太小看台積電了吧(註:很多人看了疑美論、陰謀論就把手上的股票出清……) ◎ 還要談多久? 推測還要一陣子,除了232調查還在持續進行之外,當然也是因為「中國因素」! 現在比較麻煩的是「不確定性」對企業的殺傷力非常非常大,所以20%的「暫時性」關稅,反而會造成產業難以決策。 不過台灣絕對需要了解,台美談判除了台美雙方,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影響因素——中國。尤其對川普而言,與中國的談判,一定比台美談判在政治與財務上都更重要優先。所以為了避免美中談判受到台美談判結果影響,川普可能會延後台灣關稅的公布。 目前美財長貝森特表示預計貿易問題會在10月底前解決,這可能是我們可以抓的時間點,不過再次強調,川普的不可預測以及美中談判的變化都可能影響時程。 而在這段令人焦慮的時間,如何更好的溝通策略,滾動檢討談判進度的資訊透明度,讓受影響產業更能提早思考並布局下一步,是政府需要更加努力的。不論是透過媒體、在野溝通、訪視或振興方案,都要主動讓民眾看到談判團隊的功績、面對的壓力和積極的回應。 ◎ 在川普大刀下的台灣 最後我們也必須要再次強調,這場關稅談判就是由美方主導的,美國因為其強大的國際地緣地位、全球最強軍事實力與全球最大消費市場,手上的「牌」遠遠遠高過任何國家。這不只發生在台灣,全球都是,這也就是為什麼川普可以有這樣的底氣強勢要求各國都需要去找他們談判。 美國手上有四個花色的同花順和大老二,這就是為什麼這麼多的國家高度不滿,卻仍須對美國好聲好氣。各國也不能想要在談判時的任一個方面隨意呼嚨過去,根據美國財長貝森特 8/13 在 FOX News的訪問,貿易代表署USTR 正在進行各國談判的最終文書工作,而白紙黑字寫下承諾後,這些都必須執行,美國也將會向中國追討那些他們沒有履行的承諾債。 台灣面對中國的壓力,毫無選擇需要美國,在這時間點,台灣仍舊要好好經營對美關係。而對政府來說最重要的事情除了經濟政策之外,還需要繼續加強的是,當川普大力改動現有國際經貿秩序與全球化下的供應鏈配置時,盡可能讓台灣企業有更好的條件,並且還是須要好好加強透過好的溝通策略,降低國內焦慮。 — 補充 推薦觀看李淳大使專訪解析關稅: https://youtu.be/UZDPNOlEsvw?si=JCFl1TiKfBa69N5S 美國財長背森特在 FOX 訪問透露,USTR 有個兩百多人的律師團隊正在準備最終文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gcmRJpE1pc 政府已陸續推出的支持措施: 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b783340f-92f0-4199-8793-81fd36062fba 孟加拉財政部長Salehuddin Ahmed 先前有關「保密協議」的說法: 「關於與關稅協議相關的保密協議(NDA)問題,該顧問表示:『在一對一談判中,許多細節仍屬機密。這並不是像 WTO 或聯合國那樣的多邊談判,資訊會公開。在這裡,競爭對手包括越南、中國、北韓、南韓、印度和巴基斯坦,有些資訊根本無法披露。』」 https://www.tbsnews.net/economy/finance-adviser-hints-further-negotiation-us-reduce-tariff-1205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