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觀察:台灣與美國的保守主義根基非常不一樣
9/24/2025
【近日觀察:台灣與美國的保守主義根基非常不一樣】 Erika Kirk的演講不只是一場演講,而是一次宗教性的「見證」。這是東方文化為主體的台灣很陌生的一種形式。首先東方文化就不鼓勵個人對公眾發表看法,東方的宗教也多是教主單向的對教徒灌輸教義,而缺乏機會給教徒分享神的恩典如何在自己的生命做工,以及反思神的教導如何給予自己生活指導。 但如果參與過美國教會團契查經班就知道,Erika Kirk分享的是相當親切熟悉的,最起碼對常上教會的美國保守派是如此。她分享了生活中的大小事,從中見到Charlie Kirk如何實踐神的指導。她對槍手的「寬恕」,更是查經分享時經常觸及的題目。人們在生活中總是會遭遇不如意或不公平,但如何不被罪惡及仇恨宰制,持續行公義好憐憫,就需要對神的仰望及透過靈修來自我提醒。如果不熟悉基督信仰在美國人生活中的地位,對她的演講可能有些不適應。但如果了解到這一層,就會更能感受到她的話語的力量,這場演講本身的力量非常強大而且動人。 不過話說回來,我們認為,台灣光是「表面上」要去和美國保守派裝熟也裝不起來。因為台灣人就算表面上有著相當西化的生活方式,精神層面上的生活經驗和美國還是天差地別。台灣和美國勉強能對接的大概是自由派思想及生活,因為那本來就是講究脫離各地傳統信仰體系的一套東西。台灣光是基督徒的比例(在各種調查介於4-7%,相對美國有63-65%)就無法支撐一個具規模的保守社會,真要找可能要到原鄉去找比較有機會。要用台灣的傳統價值去跟美國的保守主義去接,要接起來的難度會相當高。 目前市面上從宗教基礎去談川普現象與美國保守派的,我們推薦明白文化出版的《國度、權柄、榮耀》這本精彩好書,先前我們有辦過讀書會討論。很多政策的背後都有宗教立場的討論與價值觀,並不是只有表面上的政策本身。 比較可惜的是,台灣長期以來受到中國因素的影響,在政策的討論上面往往沒辦法有太認真的左右辯論。我們推薦大家,有機會的話可以多認識不同意識型態光譜上的政策立場,並且討論台灣到底需要怎麼樣的政策。 演講全文翻譯 https://www.facebook.com/intleconobserve/posts/pfbid02X794tmA4zRucTRf2EN38NtSqtfsfkAD2o637VnA1wSTDkdY4sdMA2ZzTPxuGTEaZl 如果大家不知道什麼是左派右派、自由派保守派的區分,可以想想以下這些問題: *我們是否認為,應該要讓勞工受到多一點的保護,減少工時,並且讓勞工有多一點的能力與資方議價? *我們是否認為,政府應該要投注資源減少城鄉差距、減少貧富差距? *我們是否認為,賺錢賺比較多的人應該要多繳一些稅,然後把這些稅收拿來編成社會福利的預算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我們是否認為,每個人不管性別認同為何,都應該受到尊重並免於被歧視? *我們是否認為,每個人是平等的,不會因為性別、族群等因素而限制自己的發展空間?(例如,我們是否應該要反對那些叫女性少讀書、多待在家裡的主張?) *我們是否認為,女性應該可以為如何使用自己的子宮做決定,而不是由其他人來幫女性做決定? *我們是否認為,應該在學校多推廣性別平等教育並加強相關的機制,盡可能防範性騷擾或者歧視的發生? *我們是否認為,應該讓男性及女性盡可能達到同工同酬? *我們是否認為,應該讓每個人都可以花一點點的錢就受到很好的健康保險照顧,讓全民一起來分擔個人生病的風險、而不是由個人承擔? *我們是否認為,我們應該要多發展再生能源,盡量減少一些石化能源的消耗? *我們是否認為,一個人之所以會犯罪,整個社會都應該多花一些資源去改善「結構性」的問題,而不是只有加強嚴刑峻罰? *我們是否認為,應該盡量打造一個吸引更多外國移民的社會環境? *我們是否認為,應該要推廣多元文化政策,讓不同族群、文化、語言,都能有更好的發展? *我們是否認為,政府應該盡量減少大家受義務教育的成本,在各層級都推出更多的學費補助和公立學校? *我們是否認為,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需要兼顧環境保護? 如果回答「是」會比較接近自由派,回答「否」會比較接近保守派,但每個問題也都會有程度之別,以及不同議題會彼此交叉,沒有絕對。自由派的人們相信結構陷阱的存在,認為政府要扮演積極角色;保守派的人們認為凡事都是以個人負責為主,市場機制會解決多數的問題,認為政府最好愈小愈好。 在台灣大家常常把「跟自己相左」劃為左派,凡是不喜歡的都是左派,其實許多政策的討論都很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