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受訪分析:戰略模糊】 美國總統川普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節目《60分鐘》訪問,討論了國內外的各種議題。其中關於台灣的部份也不少。 主持人奧多奈(Norah O'Donnell)指出,台灣問題被視為美中兩大國之間未來「最可能的衝突引爆點」,問川普總統若中國對台採取軍事行動,是否會出動美軍防衛。 川普說:「我不想洩露,不能洩露我的秘密(I can’t give away my secrets)。」他強調,習近平及其團隊非常清楚後果。」「習近平以及他的官員曾公開說過,在川普擔任總統時,我們絕不會採取任何行動。(We would never do anything while President Trump is president)」,川普強調「因為他們知道後果」。 三年前,拜登總統接受同一個節目訪談、被問到同一個問題所給出的明確答案:「會,我會下令美軍協防臺灣。」「是的,如果那裡真的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攻擊。」 在防衛台灣的議題上,兩位總統看起來差距非常大,但其實都不脫美國長期以來的政策,也就是「戰略模糊」範圍。美國從1979年《台灣關係法》制訂以來,內容就規定會對台灣提供必要的協助以維持區域的穩定,但從來沒有講這個必要的協助具體會是什麼。 雖然川普不願意像拜登一樣直接明白地講說美國會協防,但「協防」其實也有很多不同程度的協防。事實上,川普願意接受傳統媒體訪問並且還直接談到台灣議題,並說「習近平非常清楚攻台後果」,可見他是知道這件事情的重要性。 對他來說,現在最優先的國內議題是要用關稅大棒,逼迫更多廠商到美國做投資。所以他也有提到,台灣最大的公司都正在離開台灣到美國。嗯其實也沒有啦,但這就是川式風格,反正可以讓他覺得自己贏了就好。 我們認為,用「優先事項」的思維來看川普的對台政策,就已經可以撥開他的語言上的模稜兩可,解釋他大部份的決策思維。 台灣在川普心中的優先順序是什麼呢?川普最重視的自然是國內經濟及政治攻防高於外交。外交政策中,台灣大概是排在中國或其他有發生武裝衝突的區域後面(例如烏克蘭和加薩)。然後台灣議題本身大概又是經濟/科技大於軍事安全,軍事安全又大於政治。所以對台灣的對等關稅以及半導體關稅談判重要性約可拉高到僅次於對中關稅,和許多西方大國或日韓差不多地位。但對台灣的軍售除非訂單大到可以被川普視為是經濟政績,否則一旦當下美中有重大經貿談判,就可能被延後進行或者低調進行其他不引人注意的合作項目。 台灣在川普心目中的「優先順序」擺得比較靠後,也不是什麼丟臉的事,甚至對台灣來說是一件好事。優先順序涉及一個人對一個議題在利害關係及急迫性的客觀評估及主觀認知。舉例來說,像北韓或伊朗這些美國眼中的麻煩製造者,其優先順序可能就比台灣高,但應該沒什麼台灣人會因此去羨慕北韓或伊朗。中國作為大國,能給美國的利益及危害都不容小覷。但中國要被川普優先處理,也不意味著川普多喜歡中國或習近平,也未必是中國一般人民之福(這次川習會後,美國給出的關稅雖有調降,加起來仍然是超過50%)。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台灣的政治議題在川普心中排到那麼後面呢?川普可能從上任後經過歷代幕僚的耳提面命應該了解到一件事,就是解決台灣政治難題(其實就是要面對中國對台灣的領土主權野心)是一個成本高、風險大、但效益低的問題。也就是說,不管對台高調政治表態或軍事同盟都可能引爆中國動武,但為了台灣爆發戰爭的話,在美國國內的政治紅利可能非常低。這種思維不代表「台灣」本身不重要,而是台海既然還沒有爆發戰事,那麼處理台海議題就不是一個能立即得分的選項。畢竟川普更想要的是解決一場正在發生的戰爭或衝突,而不是處理一場還沒開打的戰爭。 所以從川普今天「六十分鐘」的訪談中可以看得出,川普仍然堅持對台的「戰略模糊」,但他又提到習近平十分清楚到了緊要時刻川普會做什麼,而川普過去其實也說過他到時就是會攻擊北京。這看起來似乎有些矛盾,因為戰略模糊原本的邏輯是要讓北京無法確定華府的決定,進而不敢貿然出兵。後來又有所謂「雙重嚇阻」的說法,也就是戰略模糊不但是為了要嚇阻北京,也是要嚇阻台北方面不要輕易宣佈獨立。 但現在戰略模糊的意涵可能已經轉變,也就是言辭模糊,立場清晰。又或者我們可以套用華郵之前寫過的標題:戰略模糊變得 more and more strategic but less and less ambiguous. 基本上從川普第一任期時期,其內閣成員與國防政策就有如此的傾向。 道理很簡單,近年來北京的建軍備戰方向已經朝向「假設美國一定會介入台海衝突」的想定推進,所以美方公開表示會出兵保衛台灣或不表示其實對北京已經沒有嚇阻效果。因此,真正有嚇阻效果的就是雙方的軍力平衡,所以從川普此次的亞洲行,或是過去大半年來戰爭部長赫格賽斯及印太司令帕帕羅(Samuel Paparo)以降的戰爭部官員或將領都看得出,美軍一直在提升對中國的軍事態勢。 於此同時,川普又知道中國及習近平是要面子的。在言語上給習近平面子或者不要刺激,對川普處理經貿等議題是有好處的。所以如果能在台灣安全等「低優先順序」的議題模糊表態,換取在對中經貿談判順利,何樂而不為?畢竟就算現在對台灣安全議題改採戰略清晰,延續幾十年的難題也不會一夕解決。拜登的嘗試就是最好的借鏡,當前的川普政府可能會覺得就算朝向戰略清晰改變,也不會有明顯的好處。 至於台灣的政治定位,包括習近平心心念念要的「美國反對台獨」,就更不是川普有興趣現在就亮底牌的問題。這不代表川普認為台灣可有可無,就算承諾反對台獨也無所謂。我相信從過去到現在的外交幕僚的耳提面命,到習近平不厭其煩地要求,川普知道對台灣政治定位表態是可以真正牽動北京神經的議題,要說是「王牌」或是「核選項」也不為過。但就是因為太重要,反而在承平時期沒什麼使用空間。所以川普先前講的那句「Taiwan is Taiwan」並不是要支持台灣的獨立地位(美國官方過去也沒有反對 do not oppose),而是「It is what it is」的構句。也就是現狀就是這樣,他現在沒興趣去碰的意思。 如果川普的態度如此,那麼習近平也可能相對應去調整「台灣問題」在他心目中的優先順序。畢竟川普沒興趣談,習近平硬是要川普講反台獨也是自討沒趣,反而可能為關稅談判等更急迫要處理的議題節外生枝。川普看似什麼都可以談判與交易,但不是所有的交易標的與代價都讓人付得起。 川普過去也提到習近平對他所說過,習和中國對台灣議題是有耐心的。若此言不虛,顯示台灣對習而言是重要性高,但急迫性並非最緊要的議題,所以可以爭千秋而不必爭朝夕(中國目前仍然以「和統」為優先目標,以各種統戰的手段來影響台灣民意,並且試圖讓更多人一起背書中國的統一目標)。在川習會前許多國內外媒體一直擔心習近平透過貿易談判裹挾反台獨議程,要川普接受。經過此次川習會與這場訪談後,我們或許應該要更能夠用優先順序的思維來調整自己的判斷,驗證各界的評論以及實際發生的狀況。
【美國前副總統錢尼逝世】 美國前副總統錢尼(Richard Bruce "Dick" Cheney)逝世,享壽84歲。 他一度被視為美國的地下總統,應該可以說是美國史上最有權力的副總統,畢竟不諳國家安全事務的小布希,實質上把軍國大事都交由錢尼操持。7年前Christian Bale主演的「為副不仁」(Vice)就戲劇化地演繹錢尼的大半生。當年錢尼參與出兵阿富汗及伊拉克的決定,直到今天都對美國及世界歷史有深遠影響。從今天的角度看,將錢尼定位為共和黨的「國際主義、建制派」應該毫無疑義,也就是川普及MAGA最痛恨的「RINO」(Republican In Name Only,僅有名義的共和黨人,意思是在川普眼中不夠忠誠於保守派價值、不支持美國優先的議程,以及批評他的共和黨人)。 錢尼的辭世或許還不能說是新保守主義的落幕,但如果連盧比歐這樣的新保守主義旗手都要和MAGA妥協,那麼錢尼及其好友倫斯斐(Donald Rumsfeld,曾兩度出任國防部長)這樣的老派「干預主義者」也真是下台一鞠躬了。畢竟錢尼自己和女兒Liz Cheney的政治香火,面對川普也守不住。 台灣人對錢尼印象比較深的應該是他的副總統國安顧問葉望輝(Stephen J. Yates),但其實當年十分挺台的AIT理事主席夏馨(Therese Shaheen)也是錢尼人馬。2004年4月13日錢尼訪問中國,曾對中國國家副主席曾慶紅說出「不支持台獨」的說法。這樣的話今天聽起來不算太友善,但在二十幾年前美中接觸政策的背景下,這樣的說法也並不罕見,甚至直到今天都還是美國政府立場。加上當時小布希政府及台灣的陳水扁政府其實有信任危機存在,從國務卿鮑威爾(Colin Powell)甚至是小布希總統對台灣的態度也相對疏離。 這當然也可以理解為911後美國戰略轉向反恐,尋求和中國的戰略夥伴關係的當下的脈絡。但就算如此,錢尼當年還是不顧中國施壓,堅持出售台灣長程預警雷達系統,對台灣及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對中軍事態勢都大有提升。甚至在911前,小布希曾在節目上說會盡一切可能協助台灣自我防衛。事後小布希表示美國的政策沒有改變,但錢尼過幾天就表示鑑於中國對台的威脅姿態,「模糊或許是錯的」。再更早之前,錢尼在眾議員任期內曾投票支持通過《台灣關係法》,錢尼縱觀一生對台美關係也可說有其相當的貢獻。
【台灣媒體與網紅(又)聯手造謠:太離譜了】 爭議訊息操作又來了!美國媒體CNN刊出一篇文章評論台灣近期的外交表現,其中有一段描寫到台灣官員在紐約參加外交宴會,「消息人士透露,多位受邀官員沒有現身」。然後台灣的媒體與網紅開始造謠,說台灣辦晚宴「無1人出席」,然後說這是「台灣外交嚴重受挫」。 這種錯誤訊息真的是多到不可勝數,真的是非常惡劣。 首先來看事實:台灣辦的國慶酒會或者外交宴會,出席者眾,而且也不乏美國行政部門的官員出席。而報導中的這場宴會,根本不是台灣官方主辦的啊! 像國慶酒會或者類似型態的外交宴會,通常都是廣邀各國官員與在地的民意代表、國會議員,很多人會來,當然也會有人無法出席。CNN報導中所說在紐約的這場活動,其實也不是我們正式的外交宴會,而是American Global Strategies顧問公司所舉辦,廣邀了許多行政官員和各國代表,參加者包括我們邦交國帛琉的惠恕仁總統(聯合國大會期間,所以遇到各國大使、領導者都是很正常的),也包括美國官員例如駐聯合國大使Mike Waltz。照片拿出來看人山人海,怎麼會可以造謠成無1人參加? 另外,美國白宮國安會前幕僚長葛雷(Alexander B. Gray)也在Linkedin上面po出與外交部長林佳龍的合照,他是以American Global Strategies顧問公司執行長的名義po的,其實這張合照也已經po出超過一個月了,實在很不懂為什麼台灣的媒體與網紅要造謠之前都不會查證一下。 最有趣的是,我們的外交部長林佳龍竟然能出現在紐約的外交場合。要知道的是,我們在世界各國的外交宴會當中,行政官員要能夠公開參與的機會並不多,或者是我們自己主辦,例如以國慶為名舉行的宴會,過往都是只能夠低調再低調(因為有牆國會玻璃心一直抗議),而現在愈來愈能夠高調舉行,而且竟然還有外交部長可以參加。林部長近期到處趴趴走,在歐洲、日本、東南亞、甚至美國都到處出現,還有和這麼多人公開同框(名義上常常都是「私人行程」XD,但你私人行程可以會見一堆他國領袖,實在是很不私人啦….),中國肯定是超級不開心的。 註:Domino Theory媒體網站還刊登出一篇「找找佳龍部長在哪裡」的文章報導他這個夏天以來造訪了多少國家,超好笑的標題。 其實這邊也有一些資訊落差的問題。過往我們的國慶酒會或者像這次報導當中的外交宴會,為避免中國不開心,通常我們都會從善如流,不要太過刺激中國,因此就算對方國家的行政部門官員來參加,也盡量會保持低調,大家都會有默契不去公開照片和報導,畢竟能達成實際上的交流機會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這幾年來這種禁忌已經大幅減少,大概是因為認知到不管怎麼做,中國都一定會不開心。舉例來說,這幾年我們總統訪問(過境)美國的時候,參加僑宴竟然已經可以開放媒體進場、甚至也被允許可以全程直播,這都是過去很難想像的事情。還有現在也常常出現是主辦方或者是他國的夥伴朋友直接po照片的狀況。換句話說,我們的外交工作一直都在努力進行,也從來不會有什麼邀請宴會沒人來這種離譜的造謠狀況。 回到紐約這場活動,根據參加者所述:「這次台灣在聯合國紐約的交流今年是重大突破、非常成功,外交部長這次至少以官方身分會見了三十多個國家的外交部長、大使以及官員。貴賓雲集包含世界各國的重量級人物、美國國務院官員。」 到底是哪來的「沒1人參加」? 外交部正式的回應,我們quote新聞如下:林佳龍部長應邀於聯合國大會期間出席紐約活動,並非報導所稱主動設宴。 其次,消息來源者稱林佳龍未見到相關要角,顯然對活動沒有掌握,更絕非在現場之人,實令人遺憾。外交部表示,當日賓客有許多美國及多國重量級人士,基於與美方的默契,外交部為維護台美互信,不便多作評論。台美關係有穩固的基礎,台灣各級政府與美方持續進行穩健互動,請有心人士不必操作錯誤訊息,破壞台美關係,干擾社會視聽。end quote 這就是我們上面所說的,台灣有很多很多的外交活動,通常都不會把參加者寫出來。而那些造謠者就是利用這個資訊落差來做文章。 還有一點,CNN這篇文章明明內容是在稱讚台灣近年的外交工作,講說台灣讓很多人願意表態支持,整體內容對台灣褒多於貶(比較多是在批評川普政府而不是批評台灣,這當然也是CNN本身的立場,沒有什麼好驚訝的吧),這些惡劣的造謠者到底是有沒有看原文? PTT創世神、資安專家杜奕瑾提醒大家,這就是很典型的認知作戰操作手法: 1、利用誤導性翻譯、超譯外國報導 2、由具有聲量的網紅錯誤曲解內容,加油添醋 3、再由主流媒體引述網紅說法,把錯誤內容加以放大 4、網路協同帳號大量渲染錯誤偏離事實的新聞內容 這是很好的新聞識讀練習,請各位朋友們務必要小心。同時,請給予我們的外交人員們、海內外前線的政治工作者們最高的敬意和支持。
© U.S. Taiwan Watch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