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度瑞拉的故事:為什麼男性選民大幅倒向川普?

12/2/2024

【仙度瑞拉的故事:為什麼男性選民大幅倒向川普?】 註:圖片為AI製圖,很怪屬正常現象 這次美國大選當中,川普在男性選民的支持比起先前還要增加不少,特別是在拉丁裔方面增加將近20%,甚至黑人男性投川普的比例也比先前微幅上升,以及在30歲以下世代的男性支持度比起四年前還要增加大約5%,顯著成長。白人男性當中維持平盤,大約是共和黨60%:民主黨40%這樣的比例。我們先前曾介紹過,在全球都出現類似的現象,男性和女性的意識型態愈來愈往相反方向走,尤其是年輕世代,女性更加自由派、男性更加保守派。這樣的現象是怎麼來的呢? 這邊我們要來分享一篇紐約時報上的評論文章:「我們被搞砸的約會文化如何導致孤單、憤怒與川普」(How Our Messed-Up Dating Culture Leads to Loneliness, Anger and Donald Trump),作者是劇作家Sarah Bernstein。該文章用「灰姑娘」的故事,檢視性別平權的觀念推廣過程,在當代社會所造成的問題,包括孤獨感的激增、出生率的下降,以及一波重塑政黨政治的「怨恨」浪潮。(在台灣的我們如果無法共感美國的狀況,可以回想去年大選期間,館長辦遊行時台下幾乎全是男性。) ▍仙度瑞拉形塑的性別框架 仙度瑞拉故事的基本要素:一名女性可以透過嫁給一個更成功的男性來提升自己的地位,但男性通常較少因為女性的關係而提升地位,甚至可能會因為與事業上更成功的女性結合,而地位受損。 大家有沒有想過,在許多故事裡的王子沒有名字,就叫王子,而且他的個性與過往經歷甚至沒有被提及。我們只知道他擁有讓灰姑娘擺脫現狀、過上更好生活的資源,這些資源是預設好的。基本上這似乎也是我們對男性角色在傳統上的期待。 我們現代的童話故事——浪漫喜劇電影——也一樣,雖然有愈來愈多女性都擁有一份充實且高薪的事業,同時似乎都還要有一位稍微比她更成功的丈夫。2017年,一篇網路文章分析了1990年代和2000年代的32部浪漫喜劇,發現儘管其中的女主角都是聰明而有抱負的女性,但只有四部電影女性的職業地位高於男性。 不過,近年的發展來看,男性和女性的發展趨勢開始背道而馳。其中包括: →女性的大學入學率在1980年左右首次超過男性,並在過去20多年中,這一差距愈拉愈遠,已變成鴻溝。 →2022年,美國18至24歲的所有大學生(四年制的大學),男性只佔了42%,而他們的畢業率也低於女性。 →2019年以來,職場中擁有大學學歷的女性人數開始超過了男性。 →單身女性的房屋擁有率也已超過單身男性,灰姑娘擁有了自己的城堡,愈來愈不需要依賴男性了。 又一個不過!!一項2016年發表於《婚姻與家庭期刊》(Th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的研究顯示,即使經濟上對「高攀婚姻」的需求減少,文化上的壓力依然存在。來自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的經濟學家在最近的一篇研究論文當中指出,自1960年代女性教育水準和勞動力參與率開始顯著提升以來,同時美國人對於「尋找教育程度和收入相等或更高的配偶的偏好」也同樣顯著增長。 經濟學家喬安娜·西爾達(Joanna Syrda)在2019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當妻子貢獻家庭收入的40%時,丈夫最為快樂。然而,當超過這個比例時,他們的焦慮感反而會增加。而且作者也分享了他自己一次做戀愛教練的經驗,他說十年過去,經歷了多次女性主義運動,Z世代的年輕人仍然期待男性來支付約會費用,對於男性的社會期待顯然還是比較高。這個文化錨點不斷繞圈。 ▍傳統性別框架如何推升「直男圈」(manosphere) 女性日益增長的成功,再加上「男性伴侶必須更成功」的觀念,使得那一小群更加成功的男性掌握了巨大的權力。2017年,猶他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性別比例失衡的群體中,「較多的一方必須迎合較稀缺一方的偏好,才能找到伴侶」。雖然一小部分具有資源地位的男性正在受益,許多其他男性卻被排除在外。智庫研究員里夫斯(Richard Reeves)在其著作《男孩與男人》(Of Boys and Men)中指出,直男若在成就上落後於女性同儕,往往會在愛情未來和身份認同上遭受打擊,迫使他們尋求肯定自我男性氣概的方法。 讀到這邊大家有沒有覺得這些論點似曾相似?沒錯,就是在法蘭西斯.福山的《身份政治》當中所說的,每一個群體都會想要追求「尊嚴」。當我們提倡某些價值,例如性別平權、環境保護,而當這些價值會讓另一群人因為身份、地位、資源趕不上這個時代變化的腳步時,他們就會覺得自己的尊嚴受損了。 這時,「直男圈」(manosphere)登場了:這是一個由新媒體、網紅、播客和支持他們的政治人物所佔據的空間,他們透過兜售一種「倒退的」男性氣概版本來解決男性困境,吸引了大量的關注、選票和資金。在總統競選的最後一個月,川普先生放棄了傳統媒體,轉而進行了「直男圈」媒體宣傳攻勢,許多人認為這是他在年輕男性中取得14個百分點領先的原因之一。這個「倒退的」男性氣概版本強調的是:男性就應該是賺錢養家的一方,而女性依附在男性是一種生物本能。(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例如JD Vance說民主黨都是一群「不生小孩卻養貓的可悲女性」掌權,還說女性不應該當職業婦女,應該顧家。這種說法只是一種縮影) 浪漫悲觀主義充斥著男性圈,他們認為約會(男女朋友交往的嘗試)已經注定失敗,現代女性不值得信任。這讓我們想到「台女」這樣的標籤。而現代女性也抱有類似的沮喪情緒。今年夏天,《The Cut》發表了一篇文章,詢問直女:「現在的約會對你來說是不是一場徹底的噩夢?」文章收到了大量憤怒且肯定的回應。所有這一切都在加劇所謂的「孤獨流行病」,根據美國生活調查中心的報告,2023年有41%的單身者對於找人約會(交男女朋友)完全不感興趣,這對那些擔憂美國婚姻率和出生率的人來說是一個令人震驚的統計數據。 ▍如何面對消減性別對立:男女都該拋開既定框架 「直男圈」試圖讓我們相信:女性因為成功而讓男性失去了男子氣概,現在卻又抱怨沒有足夠的「真正男人」可供選擇。 作者Sarah Bernstein認為,過去60年裡,隨著女孩和女性努力進入教室(教育體系)和董事會(商業公司的決策高層),社會對女性角色的認識也隨之擴展,但我們對男性角色的定義卻未能與時俱進。放棄「男性就一定需要負責賺錢養家」的規範並不能立刻解決文化問題,但如果沒有這一步,我們就無法前進。而這是個給不分性別,全社會的建議,男女雙方對自己和對方都應該放下「該有樣子」的成見。 在國內政策的議題上,尤其是性別和少數群體的政策方面,「零和思維」一直是川普主義的一個特徵,核心在於將資源保留給「合適的人群」,不能讓不合適的人(例:非法移民,罪犯)來搶走大家的資源。但如果我們願意拒絕「直男圈」對男性氣概的狹隘定義,會發現男性和女性在工作和愛情中同時茁壯成長是完全可能的。這樣的未來由我們來創造,不要讓任何人告訴你這只是個童話故事。 我們在錄podcast討論的時候,Ledo補充了他的華語學生(白人男性)的觀點故事。Ledo的學生們恰好是來自鐵鏽帶,且年齡介於20-30之間的白人男性。他們過去的投票紀錄是長期支持民主黨,卻在2024年的總統選舉中支持川普。這些白人男性在成長過程中強烈感受到性別角色的壓力,儘管美國社會高度讚揚多元價值,然而在不同的地區對於情侶雙方的族裔匹配性依然維持傳統期待,以白人男性為例,他們還是被期待和白人女性在一起。但是這些男性在青少年時期以及初出社會的階段,都一再遭遇約會經驗的挫折。因為他們身邊的白人女性雖然普遍都已經是高學歷、高收入,但還是有不少人抱持著「高攀」的期待,希望男朋友在收入、學歷和專業能力都要比自己優秀,而且這些白人女性普遍都有強烈的自我主張。這些學生向Ledo分享,在美國社會裡,尤其是婚配關係中,白人女性擁有特別優越的地位,這些壓力導致他們以及身邊的其他白人男性開始選擇和不同族裔的女性交往,因為他們覺得這些(教育程度很高、經濟又很自主的)白人女性們「太難相處」(hard to handle)。 Podcast 也討論到,所謂的「女性主義」最重要的意義並不在於女性從男性手中拿到權力,而是在於重塑整個社會對於不同性別的社會角色的想像。女性主義和性別平權的推廣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對男性來說也一樣,因為唯有當男性從傳統角色(賺錢養家、一定要比女性還要優秀)當中解放出來,性別分工才能夠真正地更加平等。從這個角度來看,整天喊著要「教訓女權」的那些人,可能都還沒有意識到,有毒的男子氣概其實正是自己怨恨的來源,而不是解方。比較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美國也好,台灣也好,還有很多地方,傳統男子氣概所動員的力量都已經在集結。如果要解決,需要全社會共同改變成見。 「我們被搞砸的約會文化如何導致孤單、憤怒與川普」(How Our Messed-Up Dating Culture Leads to Loneliness, Anger and Donald Trump) https://www.nytimes.com/2024/11/30/opinion/dating-bro-culture-manosphere-trump-cinderella.html 補充: 此外,觀測站的編輯認為台灣版本就是柯文哲無誤。在過去的許多專訪當中,柯文哲和陳佩琪都不斷強調傳統的夫妻關係角色,像是柯文哲說他從來沒有為小孩泡過牛奶,小孩出生後他有一段時間甚至都「在辦公室裝忙,不想回家帶小孩」,而陳佩琪即使也同樣身為醫生,卻需要包辦所有小孩的事情。但是當柯文哲表達了對陳的感謝,整個社會卻有超多媒體以及鄉民們都一面倒大讚柯文哲「鐵漢柔情」。 我們很不解柔情在哪???數十年都不管小孩,只要一句感謝就可以獲得稱讚???相信有不少人都是一臉問號。但這整個意像傳達出來的就是非常傳統的那種男主外女主內的價值觀,而這就是所謂的「倒退版本」的男性氣概。有一些男性們看到這樣的畫面想像就會覺得放心了,對嘛!我實在不應該要負責做家事和帶小孩的,這樣才對!那些提倡平權的人,都威脅到我的世界觀了!最外顯的就是滿口髒話或者整天咆哮的一些網紅,男性就該是這樣的,是吧!

觀測站觀點分析

美國台灣觀測站的共同編輯和專家分析世界新聞大事對美國與台灣的衝擊。從地緣政治、國防安全、和選舉動態,到經濟、科技、與文藝趨勢,給您最新鮮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