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辯論短評
6/28/2024
【美國總統大選辯論短評】 美國時間6月27日晚上,拜登與川普在CNN總部進行本次大選的第一次電視辯論。這是美國選舉史上時間最早的一次電視辯論,過往辯論皆是在九月或十月舉辦。 ▍結論 直接先來結論。這場辯論從各方面來說,川普佔上風,而且優勢非常明顯。 ▍短期影響 內共和黨陣營士氣大振,對競選活動來說大為有利。在辯論之前,全國民調(普選票)方面兩個人是五五波,不過在「搖擺州」幾乎全川普領先,但領先差距不大。經過這場辯論後,估計至少在接下來的一兩個月內,川普會拉大領先幅度。(美國大選最重要的就是搖擺州的爭奪,因為贏得該州,就可以拿到該州的所有選舉人票。全國的普選民調並沒有這麼重要) ▍評論 ❶ 川普在口條、反應、精神狀況、聲音等各方面都大勝。就連比較親民主黨的媒體,都是一面倒地認定川普表現大贏。 ❷ 從內容來看,雙方都以負面競選(negative campaign)為主,攻擊對方。拜登在辯論中完全落入川普的議程設定(agenda setting),但如第一點所言,拜登的回應相對來說都比較弱,等於整場被川普壓著打。尤其,負面競選通常無助於候選人吸引中間選民。 除此之外,拜登是執政者,必須為現狀負比較高的政治責任。目前美國選民最在意的兩件事情是:生活開銷(cost of living)高漲、小孩生活花費(child care)高漲。這兩個問題是每位美國民眾都切身有感的,執政者勢必需要花更多心力回應這些民生相關議題,相反的對拜登而言,此時去攻擊上一任總統絕對沒有什麼效果。 ❸ 川普表現得相對正常,照規則走。事實上這場辯論是由拜登陣營提出,而且是選在對民主黨比較友善的CNN總部舉行。整場辯論還有非常多規則限制雙方(其實主要是限制川普,因為他最擅長的事情就是不照規則走,還記得2019的第一場辯論嗎XD),包括由主持人控制麥克風、嚴格的時間控制、不能帶任何道具、無觀眾 …… 等等。而川普陣營也都同意這些規則。川普之前最被人詬病的就是他不受控的發言內容和型式,而當他願意好好地接受規範,自然在形象上面就加分很多。 至於拜登今天得分之處在於他撐過了90分鐘!但是這場辯論拜登從一開場就表現不佳,在辯論的攻防過程中處於相對不利位置。 ❹ 辯論內容,幾乎沒有談到任何理念,也沒有談到任何願景,對尋求連任者較危險,尤其是滿意度不高的情況下,應當花更多心力說服人民再給四年。 ❺ 外交政策討論不多,多為烏克蘭的討論。少提及外交政策當然是因為總統大選辯論的主要觀眾是國內觀眾。而川普一向都很會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在討論烏克蘭議題時就不斷表示一切都是拜登的錯,是拜登導致普丁出兵、導致哈瑪斯政權出兵,並表示自己任內制裁伊朗很有效,現在無效是因為拜登政策錯誤(此部分有不實內容的疑慮,因為川普的單方面制裁效果有限,被制裁對象可以避開美國企業,直接去找其他國家交易)。但外交政策一向都很難簡單說明,由於不直接影響美國民眾生活,因此關注度有限。而目前拜登在處理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問題方面則是進退維谷,這也是拜登居弱勢的原因。 從烏克蘭議題的辯論可以挑估,兩位總統的國際政策南轅北轍。川普陣營對烏克蘭的支持低,因為認為花費太高,川普也不支持當前拜登採取的多邊、與盟友共組的獨裁圍堵網絡。若由川普主政,美歐關係將會有很大的變化,並受全世界關注。 ❻ 川普避答了所有具體政策的攻防,例如關於氣候變遷、兒童照護、通膨等。下半場後,上述具體問題,川普通通不答,並且很成功地把戰場導到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強調自己任內的表現超棒、批評拜登做得很差。 而觀測站要在此特別提出一點值得大家關心的議題 ——— 對整個選舉程序的尊重。這個問題被主持人問了好幾次,並詢問川普會不會接受選舉結果:「假如你沒選上,會不會再發生2020年那樣子鼓動人們衝進國會、阻止選舉人票計票?」而川普一直不願意回答,直到主持人第三次詢問,才勉強表示會接受選舉結果,但也強調前提是選舉必須是公平公正的(言下之意他預設選舉過程可能會不公),以及民主黨不斷用各種司法手段打壓他。 對民主政治來說,當有人挑戰整個遊戲規則,不願意服從體制的正當性,尤其是當選舉輸家不接受選舉結果時,這會是破壞民主鞏固的徵兆。這點一直都是許多人最擔憂之處。 當然,如果川普當選,可能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但倘若川普沒當選,很可能就會再次出現大規模挑戰既有選舉體制的狀況。而這個時候,中國大外宣與資訊操弄便能夠順理成章地進場。如2020年所見,即使共和黨當時不斷指控選舉舞弊,但後來沒有任何一個法院有發現選舉舞弊的狀況,最高法院也認證選舉過程是沒有問題的。民主體制既然是以民為主,就需要由人民捍衛並且尊重法治。 ❼ 民主黨的黨代表大會是在八月,在這之前會出現不少「換登」的聲音;不過問題在於,副總統賀錦麗的支持度並不高,甚至我們可以說她的負面形象是所有一線政治人物當中最高的之一,造成不管如何拜登都必須再次上陣的原因之一,就算要換人,似乎也沒有適合人選,或許這就是民主黨過去三年半以來最大的失敗之處吧,明明已知總統是史上最老,卻沒有明確的接班計劃。而川普儘管已鎖定了幾個副手人選,但仍未正式宣布,但不管副手是誰,出線者的支持度和印象分數都會比賀錦麗要好很多。 最後,身為台灣人,觀看美國大選除了是了解美國外,也可以多多反思我們的體制。例如我們自己的大選是否也能有多場次的辯論?而且要有即時的問答,如同美國大選辯論,全場即時問答,並有交叉詰問環節。美國各級選舉常常都會有這樣的設計,甚至還有「市民大會」(town hall meeting)這種面對選民即問即答。目前我們的選舉當中,「辯論」的部份似乎較為溫和,甚至辯論的成份相當少!或許透過美國辯論,我們也可以反思台灣如何優化民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