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拒絕晶片五五分
10/3/2025
【台灣拒絕美國晶片五五分的提議】 日前,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在專訪中談到晶片的議題,提出說「台美晶片製造應該要五五分」這樣的說法。10月1日一早,台灣談判團隊剛結束赴美第五輪實體磋商,在回國訪問中,行政院鄭麗君副院長回應了上週盧特尼克在NewsNation專訪中提出的說法,她表示:「我們(台灣)從未做出五五分的承諾,也不會去答應這樣的條件」。 在10月2日的行政院記者會上,鄭副院長指出在磋商中並未提及「五五分」,而是提出了「擴大投資美國的台灣模式」。她表示有鑑於美方希望強化本土製造,台灣也希望支持高科技產業國際擴展,因此台灣將採取「協助台廠推動國際佈局」的模式,也就是說,赴美的投資計劃主要由企業自主規劃,台灣政府將提供金融和信用保證等政策支持,並透過台美政府間的合作,一起在美國打造科學園區模式的產業聚落。 台美高度觸及國安的關稅談判 我們在上週的podcast當中已經有討論到這個話題,主要談到的是從生產製造的角度來看這個提議幾乎是不可能達成的,但為什麼美方要這樣子提呢?以下是我們的延伸討論。 從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上週的訪談,以及談判回國後鄭副院長的說明,可以看到當前的談判高度涉及「國家安全」與「長期產業發展」,而在這雙重需求下,台美強化合作是絕對必要。不過要如何合作、程度為何,就是目前談判團隊正在爭取的。 盧特尼克在訪談中強調:「本屆政府的目標是大幅將晶片製造移回美國本土。我們需要自己生產晶片。因為如果不能生產自己的晶片,又如何保護自己?當你依賴遠方供應時,要如何確保能拿到晶片來製造無人機和軍事裝備?」基於上述,盧特尼克指出「我向台灣提出的構想是,讓美國與台灣各自生產 50%。這樣一來,我們仍然依賴台灣,因為另一半的晶片離不開你們;但如果美國能掌握 50%,在必要時我們就有能力自行應對……」 從盧特尼克的訪談中,我們可以得知兩點:一,川普團隊不只要錢和就業機會,還要把國家安全的相關要素掌握在自己手中;二、美方也理解台灣的國安需求,因此才提出他們認為「仍依賴台灣」的作法。如果再去對比訪問中盧特尼克針對瑞士的說法,也可以發現,與台灣的談判似乎有更多空間,且重要性更高(盧特尼克不留餘地地說瑞士不可能拿到英國的條件)。 不過,目前美方提出的「五五分」不管在實務面上面是很難達成,而且也不可能被我們接受。根據鄭副院長,所謂的五五分方案未在此次磋商中提及,且完全有異於現在雙方正在討論的供應鏈合作方案。在完成第五次磋商後,美方又提出了五五分的新說法,也當然也可能會讓人擔心是否再繼續延後談判時程,讓企業持續整在不確定性當中。 但我們都知道,在談判前提出一個不合理、難以執行的要求,好讓談判對手展現誠意提出打折條件,是川普團隊經常祭出的談判策略。而且美國的談判團隊也絕非笨蛋,勢必知道從成本、供應鏈完整度、人才、上下游廠商聚落等條件,要達到全球產能五五分實在是過於理想化(根本就是不可能達成啦)。因此談判團隊能否在現有的糊空間中滿足美方安全需求,同時為台灣企業與科技發展獲得更好的空間,就是最重要的目標。是否有可能是關鍵基礎建設的晶片五五分,或是針對美國的產量五五分,都是要繼續討論的。 其實從川普過往的論述也可以看到,不只台灣擔心「被掏空」,美國也不斷訴諸自己遭各國掏空,且兩方的掏空擔憂皆涉及國安。然而台美雙方在擔心的同時,也都理解在晶片上的戰略結盟之必要性。隨著AI創新發展,晶片需求量的提高,台灣在生產力要素的有限,勢必需要「借力他人」。因此與其擔心掏空,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讓台灣成為企業扎根核心技術的好地方,並用最好的條件在國際上擴張發展。而後者也正是談判團隊正在努力為台灣爭取的,也就是現在提到的「台灣模式」,共同在美國推動「科學園區」型態的產業聚落。 而針對台灣的對美策略,我們也想趁這個機會推薦大家閱讀美政專家邱師儀老師的好文分析,思考如何強化台灣對美籌碼,以下節錄部分內容,請大家還是至留言區閱讀原文。 面對川普的不確定,台灣能如何強化對美籌碼 文中邱老師盤點了近期川普政府的對台言論,以及中國在其中的策略經營指出「雖然沒人敢說台灣安全會在台海爆發戰爭時因此而被犧牲,但的確不是往好的方向發展中」,而基於此,邱老師提出一個新的台灣策略: //////////////////////////////// 以下為節錄片段 //////////////////////////////// 有一個定位也許是台灣現階段可以思考的,就是定位自己是「不對稱代理人戰略」(asymmetric proxy warfare strategy)下的「交易代理人」。即使在代理人戰略下,台灣是美國對抗中國的代理人,但台灣也可以不用每件事對美國都言聽計從。 交易代理人的核心精神是:即使代理人(台灣)需要跟隨委託人(美國),但他們也不會總是說「我們一定要把敵方當成我們共同的敵人並且摧毀他」。在此模式下,代理人比較像是一個掮客,代理人了解委託人在打敗敵人的需求下,可能還有其他的潛在代理人可以代勞。這個代理人不必然要獨自承擔打敗敵人的任務。反過來講,代理人在面對外界誘惑下,有可能跟委託人說你給我的利益或者保障如果少到一定程度,我可以不再擔任打敗敵人的角色……(部分省略,大力推薦原文) 過去台灣已經很努力在擔任另一種代理抗中模式,就是「利用模式」,也就是「代理人需要委託人」多於「委託人需要代理人」。對於委託人來說,代理人唯一的責任與功能,就是專心一致的打擊共同敵人,如果代理人做不到,代理人就可能被委託人拋棄。 這個當然是基於台灣對於建制派的華府菁英如拜登等人的信任而全力以赴,畢竟過去這些華府決策者可預測性極高。但當台灣面對到一個非常難以預測的美國總統時,保有一些自主性 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主任夏偉(Orville Schell)曾分析,川普喜歡跟他一樣的人;越難征服,他越尊敬。當然,台灣不可能真正的投共,從馬基維利的觀點來看,也許綠營會比藍營更有條件擔任狡詐的狐狸,以換取更多台灣武裝自己的準備時間。 //////////////////////////////// 節錄內容至此 //////////////////////////////// 我們認為邱老師的論點非常值得深思。面對現任美國總統的對台政策不確定,以及川普極強的議題設定能力,台灣是否可以為自己爭取更多談判籌碼與工具?簡單來說,川普團隊「吃軟不吃硬」,我們台灣目前是可以拿得出上談判桌談判的底氣與籌碼,目前我們的談判團隊很顯然也有守住台灣的談判底限。鄭麗君副院長很清楚地傳達出,台灣方面並沒有急於要談出一個什麼樣的deal,也拿出了我們可以幫助到美國達成振興製造業的方案。 不過我們也評估,當前美國將與中國的談判置於優先議題,在這樣的大局之下,台灣方面可能必須要像這次談判所展現出的姿態,盡量爭取更多的緩衝,不急於在美中協議出爐之前被迫簽下一個需要做出過多讓步的協議(從這點來看,我們目前並沒有像其他許多國家一樣很快和川普政府達成協議,或許反而是好事才對。而且就算達成協議,川普政府仍然是會有許多翻盤的空間,對已簽約國家來說反而很不利) 台灣在美中之間很清楚絕對是要親美,因為中國就是有併吞我們的意圖與行動,而且美國是我們最重要的市場與商業夥伴。然而,如何強化我們的政策工具,好提升台灣在多變政治環境下的彈性,並在盟友關係之中取得更平衡的角色,也是台灣必須不斷思考的問題。不管美中之間的關係會走向緩和或者更緊繃,台灣都需要保持彈性,不管是要為美國提供去風險化的生產夥伴,或者是在地緣政治與戰略競爭當中的重要盟友角色,都是我們必須要追求的價值與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