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各位在野黨成員勿當獨裁者打手

11/9/2025

【台灣加強自我防衛是求生存的必要手段,敬告反對者勿當獨裁者打手】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最近不管是對岸、國際輿論、以及台灣的在野陣營,都大幅強調反戰、反對軍購、不要刺激大國這些論述?還有很多人說不反對備戰,結果主張都是要減少軍備、還把所有的備戰準備說成是在刺激中國。這是我們必須要注意的論述大戰。 例如我們來看一則最新的消息,根據法國媒體《Intelligence Online》報導,台灣外交部長林佳龍於9月時率團訪問歐洲,除造訪巴黎外,代表團並前往布魯塞爾與北約總部及歐盟執委會官員會晤,傳達台北方面在國防與人工智慧領域的新合作構想。報導指出,林佳龍與前國安會副秘書長徐斯儉此行獲得前所未有的高層接觸與機構會談,討論核心聚焦於所謂「SCADS」領域——即半導體(Semiconductors)、人工智慧(AI)、國防(Defence)與監偵(Surveillance)。這使得過去多數歐洲國家避而不談的「國防合作」議題重新被納入政策討論範圍。歐洲外交圈人士透露,徐斯儉在會談中強調「經濟安全」與台灣堅守的「民主價值」,獲得歐方官員的非常正向的回應。 然而,我們卻看到有許多立法委員砲火對內,例如11月6日在立院質詢時,王鴻薇委員以高分貝質疑外交部,大罵高層官員訪問北約的官員談戰略合作是在挑釁俄羅斯。相關的質詢影片已經有媒體從立院直播截取出來,大家可以看看那個「勇猛」(囂張)的態度。很可惜的就是立委把這種超級大聲勇猛的語言噴向自己國家,然後大力護航獨裁國家。 似乎不只有王鴻薇委員,還有許多人都認為我們不應該和北約討論任何安全議題合作,不然俄國會生氣。 哇,原來我們的外交政策已經從不能激怒中國,現在演變成不能激怒俄羅斯? 其實這樣的質詢有脈絡可循。前幾天中國國民黨主席鄭麗文上任,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講說普丁不是獨裁者、俄烏戰爭都是西方國家去惹俄國。這樣的說法我們觀察許久,其實從2022年就開始洗。 我們發現,俄烏戰爭之後的「疑美論」有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升級,以往都是講說美國一定會棄台、美國不會幫忙台灣、台灣只能夠投降。然而,俄烏戰爭之後的「疑美論」演變成這樣:國際所有的問題都是美國惹出來的,是美國和北約惹了俄國,連台灣海峽的緊張關係也是美國故意惹出來的,要把台灣當炮灰。最近國民黨主席鄭麗文、王鴻薇等人的發言,其實一點都不是新聞,因為這幾年來有無數的藍營政客都是這樣講的。 說真的,這些言論實在是令人大開眼界,原來侵略者使用武力去攻擊另一個國家,都是美國害的? 這些抽換概念的說法真的是非常惡質,而且對台灣來說,根本就是在為中共對台灣使用武力舖路啊! 另外同場加映,我們要再次來強調一下。 最近有很多在野黨的政客與網紅,不斷把台灣的各種自我防衛相關政策說成「軍備競賽」,尤其這似乎成為中國國民黨現在的主要論述之一。我們必須要嚴正地釐清這個觀念。事實上,台灣的國防強化並不是在進行軍備競賽。 「軍備競賽」(arms race)泛指從冷戰時期開始,兩大強權以舉國之力進行軍武研發與軍事擴張,最典型的例子是美蘇之間的核武試驗、導彈發展與太空競爭。這是一種以追求軍事優勢與政治霸權為目的的競爭性擴張。 請問一下,台灣現在是有要反攻大陸還是有要征服中國?還是要打向東南亞國家? 是中國整天飛來軍機軍艦侵擾(去年一整年,軍機出動了超過五千架次),還是我們有開軍機去嚇中國? 沒有嘛。台灣現在是在自我防衛,因為有一個大國整天說要用武力對付我們。一直以來我們一直在講,要「反戰」可以,你要對著侵略者講,不是對著防衛的一方來講。 針對一個莫名其妙的鄰居,台灣目前採取的戰略是「不對稱作戰」──強化防空體系、保護關鍵基礎設施、提升全社會的防衛韌性,這些措施的目的都不是要與中國比拚軍事規模和火力的規模,也不是為了要打敗中國的強權,而是為了自我防衛。背後的邏輯很簡單,我們必須要全力地提高潛在侵略者使用武力時候的代價,使其在行動前重新評估風險、不敢輕易使用武力,因為代價很高。 將防衛策略誤稱為「軍備競賽」,是一種惡質的替代概念,把自我防衛講成是一種挑釁的擴張行為,這種說法不僅錯誤,也會誤導民眾。事實上,這些說法就是在幫助獨裁者建立出兵的正當性,完全就是一種叛國的行為。 許多專家都不斷告訴我們,作為一個防守型的民主國家,台灣有必要建立系統性的戰略思維與長期防衛規劃,以確保安全與穩定。如果將台灣的防衛建設與中國的軍事擴張並列為「軍備競爭」,等同於在語言上抹平了侵略與防衛的根本區別。這樣的論述陷阱,我們必須警覺、不能輕易陷入,否則就是在為侵略者的行為建立更多的正當性。 看看王鴻薇委員的模樣,大家可以接受這樣子直接當獨裁者的打手嗎? https://video.ltn.com.tw/article/vTGMW3Xl-rw/PLI7xntdRxhw03nlbog26AEgBkNoCHWcv- 立法院直播 https://ivod.ly.gov.tw/Play/Clip/1M/165072

觀測站觀點分析

美國台灣觀測站的共同編輯和專家分析世界新聞大事對美國與台灣的衝擊。從地緣政治、國防安全、和選舉動態,到經濟、科技、與文藝趨勢,給您最新鮮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