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東歐:為何投資在立陶宛是必要的

7/7/2023

【為何投資在立陶宛是必要的】 近幾年東歐國家對台灣的雙邊交流增加很多,尤其在俄烏戰爭之後,更是喚起了更多國家對於獨裁與共產擴張的疑慮。 其中,立陶宛是台灣外交上的一個亮點。2021年11月,「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揭牌成立,這是「全歐洲第一個」以「台灣」名義設立的代表機構,更是具有聯合國會籍非邦交國當中的第一個(非邦交國第一個是在非洲的索馬利蘭)。在此之後,中國對立陶宛祭出強力的經貿制裁,但立陶宛仍然堅持民主價值,與台灣來往。 最近幾天,中國國民黨立委王鴻薇與幾位民代出來開記者會,披露我國以1400萬歐元的代價補助立陶宛向工研院購買8吋晶圓技術,認為這是「凱子外交」、「喪權辱國」,反對「資金、半導體技術悉數奉上立陶宛」。另外有民代、立委候選人徐巧芯說經濟部主導向立陶宛採購小麥,是把台灣人當盤子。 在這邊我們要嚴正反駁這些說法。 首先,外交就是一個尋求互惠互利的過程,不可能我們要求別人對我們好,而我們什麼好處都不拿出來。兩國之間的交往,除了理念之外,實質上的好處當然是必須要能夠互相交換。現在我們拿出台灣最強項也就是半導體的投資案,這就是台灣外交實力最佳展現。 第二,我國對外援助或者外交經費在最近十來年已經有很大幅度的轉變,不再是像過去那樣直接拿錢去收買支持,而是想辦法用在最有意義的事情上面。像這次立陶宛的案子,我們是以投資和提供技術顧問的方式和立陶宛的私人公司合作一起投資設廠,而不是隨便亂砸錢給政客。 第三,從半導體產業來看,台灣這次協助投資技術在立陶宛,可以說是一舉數得。根據半導體研究者許美華指出,現在世界上的半導體廠商如果要蓋新廠,主要的晶圓廠都是以12吋晶圓為主,也就是說,投資在立陶宛的8吋技術並非先進技術的半導體廠。而且因為大部份的廠商都已不再投資8吋廠,所以生產機台方面可能也不會是全新的。換句話說,並非王鴻薇等人所擔心會把什麼先進技術賣掉。 再者,從工研院的角色來看,它以前曾經是最先進技術的研發者,但現在最先進技術都在各別廠商手上了。現在工研院手上的技術如果可以做更好的發揮當然是最好的。我們協助在立陶宛投資之後,工研院是可以回收權利金的。讓工研院的技術可以商業化應用,當然是很好的安排。 第四,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是全世界都非常有興趣的,而且有非常多的國家都很希望台灣能夠有廠商過去設廠投資。不過,以私人公司來說,要轉移產線是很龐大的一筆投資,不見得可以做得到。所以如果以技術合作的方式找到當地廠商做投資當然是很好的事情,這就是這次立陶宛的合作案要追求的目標。 而對台灣廠商來說,有新的廠房要蓋出來,也代表相關產業的生意會新出現。廠商本來就有需要去開拓不同的市場,東歐現在就是一片最好的藍海。根據公開的資料,立陶宛在科技研發、雷射相關技術方面都很厲害,我們是可以有進一步的商業合作的! 最後我們要說的是,很多人覺得台灣很小,其實我們一點都不小!先前我們分享過,台灣駐法大使吳志中的演講當中曾說,他常常這樣介紹台灣:台灣的面積大小相當於荷蘭或比利時,人口大概是跟澳洲一樣,有兩百座山超過三千公尺大約跟瑞士一樣,而我們的經濟規模超過瑞士、跟人口是我們四倍的土耳其差不多。 以前很多人都說立陶宛是「波羅的海三小國」,其實人家一點也不小,而且立陶宛早就是經濟上定義的已開發國家,同時也是NATO等國際組織的成員,不管是政治上或者經濟上都值得台灣想盡辦法去深化關係。 我們要再強調一次,不管是投資案也好,採購案也好,這都是很必要的「實質」外交手段。而且說真的,中國能夠拿出來砸的資源、以及商業制裁所影響到的規模都非常非常大,台灣方面的確需要努力地用各種方式,包括採購或者投資,去提供一些小小的物質利益回饋。如果連這樣一點的實質政策都不想拿出來,那等於就是不想推展外交工作了。還是說,現在出來批評撒錢的這些人,難道說是真的希望台灣都不要推展外交嗎?是因為他們認為只需要跟中國加強關係就好?

US Taiwan Watch - Commentary and Analysis

Our team of editors and experts comment on the latest and most important events in the world and how they affect US-Taiwan relations. From geopolitics, security, and elections, to business, technology, and culture, this is where to find the freshest insights.